疫情兩年多,我在網上會議平台以視頻方式輔導好幾位就讀中、小學的孩子。眾所周知,大多數青少年是不願意被輔導的,因為這階段的孩子通常非常自我,認為他們的問題都是別人引起的,其他人需要改變,包括父母,而不是他們。
讓青少年願意接受輔導
首先是父母願意承認彼此都需要改變,家庭關係需要改善,父母作其榜樣,願意參與家庭輔導。事實上,期望青少年改變有問題的情緒或行為,確實需要家人適當的支持和鼓勵,父母在輔導中可以了解如何配合孩子的改變,才能有長遠的成效。
最常見的青少年問題是沉迷電玩、對家人態度惡劣、逃學、抑鬱情緒、社交焦慮及濫用藥物等。當中問題涉及本身性格和情感的弱點、自我形象及自我價值感。青少年不喜歡與父母一起見輔導,所以在輔導時間內是父母與孩子分開談話的。
一旦這些青少年接觸到輔導,發現輔導並不是他們想像中權威性的指責和說教,反而是提供他們一個安全的空間,因為有保密協議(涉及人身安全則除外:如自殺或殺人念頭、虐兒或虐老問題),一切保密,父母不能知道談話內容,他們可以暢所欲言,有人關心,願意耐心聆聽他們的感受。輔導員了解孩子對周遭的人與事的感受後,會提供新的角度看法,改善調整他們單向負面的心態。當青少年與輔導員建立了信任後,輔導成為他們減壓、認識自己、重拾自信和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工作坊。
現今社會的挑戰
在輔導裡,我發現不少青少年缺乏安全感,聰明但不夠自信,容易敏感別人的眼光,情緒被別人的評價牽着走。不少是家境富裕的孩子,物質豐厚,心靈卻是孤單。
現今父母在教導兒女角色上最大的挑戰是缺乏時間與適切的指引。經濟壓力下,父母雙方往往都缺乏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孩子轉瞬進入青春期,思想和情感不斷在轉變,父母對孩子了解不夠,溝通只停留在忙碌的生活層面上,彼此感情關係不夠紮實,孩子遇到壓力,很容易選擇躲入電子虛擬網絡世界,或者訴諸其他不適當的紓緩壓力的方法。
此外,今天社會價值觀混亂,青少年追求獨立思考,如果父母仍是用黑白對立、不是即非,對小孩子一般的說教方式來帶領青少年的話,一般都會有反效果,因為他們接觸的現實世界複雜多元,與父母「一刀切」的教導格格不入。儘管父母倡導的人生核心價值是正確的,例如做人要誠實、勤奮、上進,但擺在青少年面前的問題是時間管理、學業壓力、朋友糾紛等,他們在困擾掙扎的時候,父母的高言大志、批判性的態度,很容易成為他們另一種壓力。
為孩子的生命打好基礎
家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環境,是發展感情、建立安全感的地方。輔導是為家庭打開另一個窗口,讓父母與孩子轉換一個角度看到可以調整的方向。輔導並不代替父母,而是父母可以改變和學習的地方。關係比一切更重要,特別是夫妻關係,父母不和帶給孩子很大的衝擊。父母要學習改善家庭氛圍,例如改善溝通技巧,增加親子時間、夫妻關係提升等。大家都願意改變的話,彼此都有成長的空間。
孩子18歲上大學後,不再留在父母身邊,今天為孩子的生命打好基礎,他日他們展翅飛得更穩。青少年是暴風期,是家庭關係被考驗的時期;裝備孩子,父母首先要被裝備,父母是孩子的生命教練。
「橄欖樹全人關懷」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
讓青少年願意接受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