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黃雪美 于 2022年8月22日
类别: 号角月报

恐龍化石並不支持進化論,而《創世記》描述的全球性大洪水,則能解釋恐龍化石的存在

為何一般教科書及學界主流,對恐龍的存活年代及地球年齡的觀點與《聖經》有極大的落差?現今世界上沒有人真正見過活生生的恐龍,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出土的恐龍化石。恐龍確實存在過,但恐龍如何產生、滅絕和變成化石,要釐清爭議,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不可能被重複驗證的。所以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學者,用不同假設與模型為出發點去推導,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生物教科書說,較老的化石會沉積在較底層的沉積岩,年輕的化石則沉積在上層的沉積岩;地球沉積岩是緩慢形成的,有數十億年的歷史記錄,物種出現是進化的次序。恐龍對進化論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對「恐龍化石」形成過程的解釋。化石形成是否可以在短期內產生,還是要經過億萬年才能完成?現有的恐龍化石,很難成為支持進化論的依據。

化石說明恐龍曾被突發災難迅速活埋

科學家不僅發現恐龍骨骼化石,也發現恐龍腳印化石、蛋化石,遍佈五大洲。數十億隻恐龍集體被掩埋在岩石層,形成範圍廣闊的恐龍化石墓地,包括中國蒙古戈壁、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美國新墨西哥州、猶他州、蒙他拿州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恐龍骨骼保存完好,化石中既沒有疾病的跡象,也沒有氧化腐爛的遺骸。

大型恐龍足跡、腳印延伸了40米、有一米寬。恐龍腳印更出現在不同層的沉積岩中;進化論學者認為那些沉積岩層間隔數百萬年。那麼如何解釋同種恐龍腳印發現在多層沉積岩?何況恐龍蛋是非常脆弱的,破裂後就溶解在地下水中。除非是經由快速沉積物掩埋,否則恐龍腳印或蛋如何形成化石?越來越多恐龍化石證據顯示,恐龍是被突發災難、被大量的沉積物迅速活埋。

恐龍家族缺少過渡物種的化石

教科書又說,最初爬行類動物進化成始祖龍,隨後又分支進化成鱷魚和恐龍,而恐龍其中一支又隨之進化成鳥類。最大的問題在於,進化論學者無法找到物種之間「過渡物種」的化石。

1861年在德國出土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被進化論學者視為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事實上始祖鳥有完全成形的羽毛、附着在一個胸骨上翅膀、是一隻特徵與恐龍相似的鳥,但不是缺失的過渡物種。後來出土於中國遼寧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又被進化論者宣稱為有羽毛的恐龍,是恐龍與鳥類缺失的環節。事實上,中華龍鳥化石的「羽毛」只是皮膚中的絲狀結構,不是鳥類的羽毛結構。

始祖鳥被斷定為第一隻鳥,具有鳥類的通流型肺臟。而被斷定為長羽毛的中華龍鳥,具有爬蟲類的風箱型肺臟。根據進化論者的定年法測定,中華龍鳥(恐龍)比始祖鳥(鳥類)要年輕,這與進化論者的「化石次序預期」互相矛盾。

恐龍化石含有軟組織不符合進化論時間框架

許多恐龍化石還沒有完全礦化,發現有軟組織。古生物學家史懷哲博士首先在霸王龍骨中發現有彈性的血管分支和血紅細胞,其他研究人員也陸續在不同種類恐龍骨骼中發現血管,內有血細胞、血紅蛋白、膠原蛋白、組蛋白和DNA。根據測得的降解速率,這些組織也不可能存留6,500萬年。在恐龍骨骼化石中,仍然探測到放射性碳14,然而碳14的半衰期只有5,740年,超過10萬年就不可能還探測到殘留碳14。另外,利用碳14測年法測到恐龍化石的年齡從2.2到3.9萬年不等,遠低於6,500萬年、甚至號稱億萬年的恐龍歷史。這些證據說明恐龍化石年代,沒有進化論聲稱的那麼久遠 。

經典的恐龍溺水死亡姿勢

近年來陸續在中國遼寧省和加拿大恐龍公園發掘出的數萬隻中華龍鳥、卡馬拉龍或異龍的化石。這些出土的恐龍都呈現經典的「恐龍死亡姿勢」——頭向後仰,頸部拱起,尾巴拉伸,後肢向後翹,被稱為角弓反張,乃是由溺水、窒息、缺氧引起的肌肉痙攣的表現,合理的解釋這些恐龍化石是瞬間溺斃或活埋而成。

事實上,恐龍礦化成石不可能在緩慢過程發生,因為有機體會腐爛變質。研究人員報導在實驗室控制的溫度與高壓下,可在一天之內製成蜥蜴的化石。同樣生物化石也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並不需要漫長的時間。

《聖經‧創世記》所描述的全球性大洪水,較能解釋恐龍化石紀錄的存在。「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七章19節)据推斷,挪亞時代描述的全球性大洪水,導致火山活動的大幅增加,恐龍被快速活埋。經典恐龍溺水死亡姿勢的普遍性,恐龍骨骼、恐龍腳印、甚至恐龍蛋化石遍佈全球,這些證據都顯示「瞬間結凍」的化石形成。

綜合以上證據和分析,可以認為創造論比進化論在恐龍存在的事實上更強而有力,更可信。

恐龍的迷思:對進化論的挑戰|黃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