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法國起司每天吃一種,一年365天都吃不盡。我說,台灣美食每天嚐一種,一年365天都不夠。又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線是人,我要再說,台灣最地傑人靈的承傳是美食也。
從小在台灣長大,當時國民政府正撤退不久,生活貧困,每一粒米都不可浪費,為了節衣縮食,長輩說碗裡的米粒吃不完長大就要嫁給麻花臉,又說衣服一代傳一代是美德,和哥哥姊姊做好朋友。
孩童的時空記憶裡,飄着米苔目、貢丸冬粉的味道,那是傍晚時刻推着木製板車的阿伯,在小巷裡叫賣,而更吸引人的是撒了白胡椒味、芹菜末的湯頭跟着他大嗓門一劍射到孩子們的想像力裡。小孩吵嚷要求,大人便搖着頭姍姍從院落裡走出,叫小販停下,然後我們一湧而上,兩三人分食一碗,無論是米苔目或是冬粉,總之都牢牢地儲存在童年記憶庫裡。
鄰居大人說着不同的方言,有台語和我不懂分辨的各省口音的國語,平常禮貌的問候都是台語或國語,但大人們有口角,隨口而出的是各樣的方言,我聽不懂只知從臉紅脖子粗、青筋暴露當中猜想,說的是家鄉話了。
來自大陸各個省籍的烹調喜好,加上台灣漳州泉州的傳統料理和50年日據時代所融入的湯湯水水和香料,為了台灣美食預備了精彩的舞台。再加上十年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為了在國際市場和自己的子弟,在市場上開拓一片天,「文化觀光」和「文創」都融進了食品業,創意的包裝、專賣店一一出籠,特別是老祖宗曾勞力耕耘的特色料理、點心,後代子孫承繼下來,加上懂得說故事的市場學和社交媒體的傳遞,就沸騰騰地成了遊客午餐或購買手信的必訪之地了。
蚵仔麵線、棺材板、豬大腸油飯、燒餅油條、蛋餅飯糰、肉圓魷魚羹、臭豆腐、米苔目油豆腐、滷肉飯、滷豆腐乾滷海帶豬肝連、鹽酥雞,台南擔仔麵等,說不盡嚐不完的路邊攤美食。還未說甜點,如紅豆餅、鳳梨酥、蛋黃酥、黑糖波霸奶茶、研磨咖啡、輕起司重起司黑森林奶油蛋糕等。有品牌的零食,如老天祿滷味、台中一新豆乾、太陽餅、花蓮麻糬、宜蘭鴨賞、屏東萬巒豬腳、淡水阿婆鐵蛋、九份芋頭粉圓……名牌的各省菜式,上海鼎泰豐、九如粽子、阿宗麵線、稻香村江浙菜、青葉台菜、西門町鵝肉扁、福州胡椒餅、大聲公粵菜、師大牛肉麵、帶着日本名字的日式料理、各地的臭臭鍋、呷酒的鯊魚煙鴨舌三杯雞、陽明山高麗菜、藥材羊肉爐、新創口味火鍋……不一而足。吃香喝辣過後還可品茶,如台灣高山茶、農業局輔助茶農研發的紅茶系列、綠茶系的烏龍茶、包種茶。還沒說到龍眼蜂蜜、冬瓜茶、百香果濃縮汁……呢!
「寶島」台灣有太多寶貴土產美食,增添島人生活情趣,吸引着地球村各地的旅人來此一探究竟!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今生的驕傲在此各放異彩。不過,補足這些過眼煙雲享受的,是台灣有越來越多人信耶穌,特別是在城市的青年人,據聞有14.5%的人信耶穌。人在地上的享樂,總仍有缺憾,再加上得着天國永恆的生命,就能完全滿足人心的渴求了。
宜蘭鴨賞:不是鴨的某個部位,而是宜蘭傳統烹調鴨子的古法。 需經過十道以上人工,用竹片撐開,塗鹽醃漬七日,再移至戶外風乾,不可日照。 接着送入烤箱,用木炭、甘蔗燻烤,使甘蔗的香甜入味,表皮色澤金黃。
萬巒豬腳:萬巒豬腳創立人是福州人王依悌,1948年落腳屏東縣,滷製豬腳販賣。之後由林海鴻及堂妹林陳玉妹的林家萬巒豬腳,在當地推廣,也引發了同鄉村人經營滷製豬腳。2004年,屏東縣政府在萬巒鄉開闢「萬巒豬腳街」,鋪設約100公尺的鏤花路面。萬巒豬蹄只用豬前蹄,保留豬腳筋,經過除毛、川燙、冰鎮,再加入八角、桂枝等數十種中藥材滷製。
花蓮麻糬:是花蓮是出名的伴手禮,有不同品牌,但出名的要一早來排隊購賣。與包裝的麻糬不同的,是手工製作的新鮮、口感好,一咬下去,皮不會太厚,咀嚼時有舒服的黏稠口感,不會硬彈,很好吞咽,有不同內餡供選擇。
台南擔仔麵:一種發源於台南的小吃。「擔仔」為台語「挑肩擔」之意,發源時間相傳為清朝光緒年間,台南的漁民洪芋頭因夏季颱風侵襲,不易出海捕魚,生計艱困,洪芋頭在無法出海捕魚的「小月」(台語為淡季),便挑着扁擔叫賣麵食以度過「小月」,並名為「度小月擔仔麵」而出名。麵食主要為:麵條或米粉,加上豆芽菜、香菜、蒜泥、黑醋、蝦仁,少許湯汁和特製肉燥,份量少,是「吃得精緻而不吃飽」的點心,非正餐。被台南人視為「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