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在家教育」這個名詞,是1995年老大在密西根州讀書時。
第一次認識「在家教育」家庭
每年暑假都全家開車送老大回學校,他認識的當地教會的一對中年夫婦就跟他說:「以後你父母來不要住旅館,就來住我們家。」那是一個典型的中西部美國人家庭,家居樸實。雖然第一次接觸,但感覺溫馨。他們有一個女兒,又領養了一個韓國女孩和一個殘障的白人男孩。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在家教育」的家庭。早上八點鐘,我們一起早餐。我問女主人:「你們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她說:「已經開始了,預備早餐、飯間交談和飯後收拾,都是課程的一部分。」好新鮮喔!我們華人早晨叫小孩起床很辛苦,甚至沒吃早餐趕到學校都要遲到了,哪有跟父母一起預備早餐、餐具及收拾善後的?
小學生最好的課本
大兒子和媳婦有了第一個孩子,開始想到未來孩子教育的問題。還好有幾年讓他們思想、禱告、收集資料,最後決定「在家教育」。我曾問他們:「在家教育缺少與人互動,社交能力會不會比較弱?」兒子說:「媽媽,這些利弊我們都考慮過。比起那種無神、強調個人自由的教育帶給孩子的傷害與缺失,少太多了!」
大孫子是第一個學生,開始學認字、數字、顏色及畫圖。我很稀奇媳婦從《創世記》第一章開始教起,才發現這一章裡初學的東西都有。孫子開始學數字,一週有七天,顏色及不同物種,藍天、綠樹、熱紅太陽、大小和類別不同的動物等。畫畫也跟創造有關,《聖經》居然是小學生最好的課本!
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傑作
教導宇宙是上帝有計劃的創造,而不是進化而來、也不是無中生有,非常重要——如果宇宙是無中生有,它的存在就沒有任何計劃和目的,也沒有約束力;那我們人類活著也就沒有任何目的,更不需要向誰負責,要怎麼做都可以,只要自己喜歡……這不就是現在的教育理念和社會亂象的根源嗎?
感謝上帝,我的孫子在五歲時就知道,他是上帝的傑作。
孫子女們早餐後,八點開始上課。媽媽就是他們的老師,她的紀律和權威很重要,而如何贏得孩子們的信任和順服,就要看媽媽的用心和跟孩子們的關係了。一對一上課,媽媽不需要花時間維持教室次序,可以十分專注,等全部上完課,孩子作業也完成了。每天剩下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輕鬆地讀課外書、畫畫、手工、彈琴、做影片……慢慢顯出孩子的個性及才幹。
順服、紀律、快樂的生活
在家教育有很多教材,有基督教和非基督教課程,而基督教課程也有很多種,所以作父母需要了解和選擇。為著教學,媽媽要做很多功課,每個課程都要自己教,真不容易。需要提早購買教材、在暑假就要設計上課進度、並著手預備。媳婦從教一個小孩到目前五個小孩,年齡不同,若有還未到學齡的,要如何安撫他們上課不吵是個挑戰,需要上帝給她智慧、毅力和愛心。
大孫子升高中之後,根據書本或所附教學影片自學。每一天都有固定的進度,他每天要寫學習進度及計劃。他給我看過他的進度表,我驚訝他才15歲就會做計劃,沒有媽媽在身邊也能按著進度完成每天的功課。我讀大學時,還不懂做這些呢!
每天孩子們早早進房間睡覺,早晨五、六點自己起床,一個個安靜到餐桌寫媽媽預備的功課。就是去度假,也是早早起床,拿著書安靜閱讀。順服、紀律、快樂的生活,是他們給我的印象。
哪裡才是起跑點
有一次在老人中心用餐,遇到一位女士,不知怎麼就談到了在家教育,她堅反對:「這是不對的教育方式,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競爭力,學習一定要在群體裡,才能訓練競爭力。」我也常看到補習班的標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這些理論看來都蠻有道理,但我在想:難道要孩子從小就學習怎樣贏過別人?在這些輸贏的背後,隱藏著嫉妒、緊張、自卑、自傲等不健康心態,可能會讓他們成為「輸不起」的人,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嗎?
今天反神思想佔據美國教育系統,在科學、社會學、藝術等科目的書本裡,充斥著唯物主義、沒有絕對真理、自我解放、只要我喜歡等觀念。我們把孩子的教育責任拱手交給學校,父母無暇了解孩子學些什麼,就是了解了也無能為力。
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其限制,我們需要有智慧地分辨和補足。「在家教育」是一個選項,若選擇它必然需要付代價。持守基督徒的世界觀,並以之統帥我們的核心價值、孩子的全人價值,必然與世人反其道而行,需要極大的勇氣;除非確信我們是上帝創造的,有其使命和規律,否則走不遠。
生命的孕育所|蘇傅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