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宏 于 2021年1月7日
类别: 号角月报

屋頂上的平衡

襟兄送我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The Fiddler on The Roof)》光碟。我收下光碟放在一邊,之後就忘了。疫情中限制出門,妻子找出這張電影光碟。

三個女兒的愛情

電影背景是20世紀初,烏克蘭鄉下的猶太人社區。男主角是個擠牛奶的窮農夫,有三個到了出嫁年齡的女兒。他雖然窮,卻能接受上帝為他安排的生活,也一心要遵守猶太人的傳統。其中一個傳統就是兒女的婚姻要經過媒人介紹,並家長同意才能促成。老爸的心願是女兒們能嫁給好郎君,過著比他自己更好的生活。

可是大女兒卻拒絕了一個有錢的老屠夫,堅持與青梅竹馬的窮縫紉師結婚。她追求自由戀愛,不願接受傳統的媒妁之言。為了女兒的幸福,老爸放棄了堅持。

接著,二女兒愛上了一位激進青年。後來因政治緣故,他們一起被下放到西伯利亞勞改,老爸只能含淚送別。

第三個女兒也讓父母為難,她愛上村子裡信仰東正教的青年,這等於完全放棄了猶太教信仰。

總而言之,這個想要維持信仰和傳統的猶太老父親,擇婿的標準是同種族、同信仰、兼富有,然而三個女兒轟轟烈烈的愛情,衝擊了父母的價值觀,也徹底破滅了他們對孩子的期盼。

尊重 和睦 平衡

睡前,妻子說出她的疑問:「我不懂電影的名字為什麼是《屋頂上的提琴手》?有什麼含義?」

我打開手機搜索,讀出一段影評:「提琴手站在屋頂高處拉出優美的旋律,同時又要不停地平衡自己,小心翼翼不要從高處墜落。這代表維持文化傳統的優美,也不要失去平衡……這個電影於60年代末期拍攝,那是嬉皮時代,年輕人就是一心要打破傳統,不受父母牽制,也想掙脫政治與宗教的『牢籠』,追求隨心所欲的愛情。」

第二天一早,我致電給送我電影光碟的猶太人襟兄,說:「很棒的電影!70年代我們剛移民,忙著讀書與事業,語言也算不上靈光,若那時候看這部片子,不會有現在的人生閱歷去解讀。」

我問襟兄:「你給我們這個電影光碟的用意,是不是我侄兒的事?」

侄兒住在我家十多年,現時結交的女友不是華人,也不是傳統華人觀念的門當户對,我們雖然沒有身分或權力反對,但是,在同一個屋簷下,襟兄也能感受到我們的不認同。

襟兄忽然說:「哦,事實上這個電影不是給你看的,而是給你老母親看的。」的確,最大的反對聲音來自我母親,也就是侄兒的外祖母。

我回應說:「昨晚她也一起看電影,我猜想她無法了解電影想要傳達的訊息。不過我現在能體會你們當初結婚,又是跨文化,又是跨種族,必定面對許多反對的聲音。」

襟兄大笑:「你又把我扯上了!」

我有感而發:「我特別喜歡男主角老父親的一句話:『《聖經》說上帝造各樣動物,各從其類。如果飛鳥愛上了魚,牠們又要在哪裡建立家庭呢?』對家長而言,既要堅持傳統、堅持信仰,又要顧到親子關係,確實是一個不容易的平衡!」

襟兄說:「那你就要決定哪些傳統是必須堅持的?是門當戶對重要呢?還是相似的教育背景?共同的信仰?……還是要讓這些都因為愛情而讓步?」

我想,我會選擇維持親子關係。移民家長都要有子女與異族通婚的心理準備。我相信上帝掌權,相信上帝有祂的旨意。傳統和習慣都可以改變;而信仰方面,《哥林多前書》七章就談到如何對待夫妻間的信仰不同,先要尊重、要和睦,又要看你的生活是否與所信的道相稱……

屋頂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