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大家每天都活在可能被感染、生命受威脅的的誠惶誠恐之下。面對難以應付的壓力,難免產生懼怕的情緒反應,但若長期困在其中,即可能導致精神疾病。
減負建議
樂觀的態度及對將來的盼望,使人在經歷困境的過程中產生不一様的感受。
- 掌握適量準確的疫情信息,有助減低可能放大了的恐懼感。不宜過多沉浸在負面或扭曲誇張的媒體資訊中,聽電台或看報紙比看電視好,因為視像畫面印象更深刻,易加強焦慮。
- 在家避疫的作息時間丶生活規則應儘量與以前保持一致。規律和秩序使人有安全感,減低不穩定感。若有缺失,及時調整。
- 每天運動和休息。運動不單增加體能,提高身體免疫能力,同時亦增加使人愉悅的多巴胺(Dopamine),抗衡負面情緒。
- 紓緩壓力。安排一些愉悅、輕鬆的活動,例如聽音樂、看電影、泡暖水浴;或烹調甜品、品嚐茶或咖啡;展示家庭溫情的照片或寧謐祥和的大自然風景圖畫。
- 如果失業在家,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如修理家俱、學習新技能或課程裝備自己。
- 珍惜群體連結與支持。人是群體性的,需要歸屬感及情感支持,孤單容易使人沉鬱。透過線上或電話保持與親友的聯絡,彼此關懷互勉,不因禁足和社交距離而陷入孤單。
- 保持盼望,活在當下,心存感恩。把關注點放在可控的事情上,例如安排每天的生活程序、做運動、與家人溝通等;多感恩自己擁有的健康、身邊愛我們的家人;拒絕被困在懊悔與恐懼中。
精神校正
一位女病人,疫情前已有焦慮症,本已治療平穩,但疫情後反覆。資訊越看越害怕,急救車笛聲更讓她無法入睡。每次先生出門放鬆,她都擔心被感染,也不讓做大廈物業管理的兒子上班,家裡氣氛緊張。她開始產生幻覺,到醫院尋求治療。輔導員不斷提醒她,先生如何對家庭負責,兒子如何愛她,並在治療之外每天打電話問候,監督她吃藥。兩個月後,幻覺消失,驚恐仍在。輔導繼續幫助她找回自己的角色以及生命的目標和價值。
還有一位病人,白天每小時用漂白水清潔一次地面。輔導員教導她調試自己的生活,晚上七點後不再看新聞,一天最多看兩次新聞,每次最多30分鐘。教導她覺察自己的焦慮,當肌肉緊張、心跳加速時就離開現場,運用情緒紓緩技巧,如呼吸練習(長呼氣多次)、感官及移動練習(如按摩、聞香薰、聽音樂、仰望天空、看舒服的照片、吃一粒朱古力、走路、跳健康操等)。兩個星期的治療後,強迫症狀消失。
提升生命
儘管疫情像一個未見出口的隧道,但每一個隧道都有出口!最重要的是,在隧道裡有誰與你同行。環視四周,身邊的環境還是安穩的;觀看大自然,日出日落、四季仍然規律地運行;知道創造萬有的主宰仍然掌控一切,這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全感。經過磨難的日子,仍然能夠站立得穩,我們的生命素質就不再一樣了。
在人生旅程上,不少人有種渾渾噩噩、半睡半醒的狀態,當遇到大危難甚至擦過死亡邊緣的時候,往往得著深層的覺醒,對生命有新的洞見。基督徒明白「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的真理。逆境的使命,是帶著危機、困難與挑戰,促使人們的生命得到提升,增強抗壓力,邁向更成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