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造成焦慮和恐慌,如何面對?
五個月的疫情帶來很多的變化,我們也隨著時間,開始慢慢習慣一些生活方式,像六呎社交距離、帶口罩、勤洗手、少出門等。但是最近疫情再次反覆、加劇,又一次讓不安的緊張情緒再次出現。
除了疫情,一波種族問題的運動,也動盪政治經濟。每個家庭,都在努力適應在家工作,還要照顧小孩;青少年整天都在上網,容易和父母産生爭吵衝突;祖父母也在其中,看不習慣這一代父母的管教方式;夫妻之間也不經意的爭吵生活的鎖事。在此境況下,如果不知道或不願意面對與人相處的問題,處理好自己的脾氣,長期下來,難免會產生家庭衝突,甚至離婚下場。
疫情帶來思想更新
在此充滿挑戰壓力的時期,可以用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來幫助減壓,也藉著練習來增加自己的適應能力和毅力。
‧ 集體創傷——大家在同一條船上,對心理壓力產生的精神病有重新評估。
‧ 民眾也比較願意接受和承認自己的心理出問題。
‧ 自己減少羞愧、也少論斷別人。
在抒發情緒上,我們需要有社交活動,有知心的好朋友願意聆聽。
從行動著手,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身體,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注意飲食、運動、睡眠,藉此增強免疫力,加強得病痊癒的機會。
面對焦慮和恐慌
※正面的思想:
‧ 疫情雖然很嚴重,但我可以戴口罩,少出門。
‧ 得病的人雖多,但死亡率少於3%。我有健康的身體,就算得病也不至死。
‧ 這疫情會結束。
※把負面想法變成正面思考:
天天留在家,太難受了!
——難得機會多跟家人一起。
買不到廁紙/殺菌消毒用品;超市缺貨
——許多商店開門,多走幾間。
害怕我會得病!
——注意作息和鍛照顧我的身體,增強免疫力。
學校不會開放,孩子受不了!
——趁機給孩子們補充《聖經》的教導。
疫情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總會好起來,疫苗研發會有成果出來!
從自己做起
疫情之下,要關注自己的需求,先從自我意識、自我認識開始,調整、舒緩心中的不安。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培養平靜/專注的心情——做深呼吸;給自己獨處默想的時間,禱告,數算恩典,甚至寫日記;儘量接觸大自然,散步,曬太陽;別看太多新聞。學習用專注的態度去做每件事情;拋棄試圖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原諒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要原諒别人。
《聖經》的教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章節)
自己的心情弄好後,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專心聆聽,有效地與家人、親友溝通,分享上帝奇異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