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不是現代「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與2,200年的巴比倫,都有人口統計的數據。雖然所用名稱不一,調查方法各異,但統計全國人口之目的,卻殊途同歸。
華夏制度精密
提起中華民族的「威水史(粵語,輝煌歷史之意)」,很多人會想到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等「四大發明」,不想人口普查也是遙遙領先。根據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禹貢》的記載,公元前2020年「禹平水土,還為九州」,當時九州的人口為13,553,923人,至於如何得出此數字,未有明載。
《周禮》一書記載,公元前789年,周宣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人口調查,普查制度甚為縝密。秦國更率先設立戶籍制度,按戶主、妻、子、女、奴婢的順序登記,同時規定若上報不實,會受到懲罰。秦國名相商鞅,提出「強國知十三之數」的理念,指出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掌握13種數據:包括全國的壯男、壯女、老人、少年、兒童、官吏、商人、讀書人、殘疾人及糧倉、金庫、馬、牛、飼料的數量。
漢代曾規定每年8月舉行人口調查;此外晉、元、明等,都有清晰的人口普查記錄。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戶籍制度,更是統計人口最便捷的機制;從州、郡、縣、鄉、里的戶口,還有氏族祠堂的人丁記錄,掌握全國人口數字並不難。
猶太數點壯丁
另一個文明古國以色列(猶大國),人口統計也源遠流長。《聖經.民數記》第一章記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第二年(公元前1441年),對以色列民作了第一次人口普查,「按著家室、宗族、人名的數目,計算所有男丁」。因主要是數點能當兵的人數,婦女及廿歲以下的男丁、老弱都不在此列。當時十二支派的壯丁,共603,550人,其中還記錄了人口普查的方法。
羅馬定期舉行
羅馬是第一個定期舉行人口普查的國家。第六任君主塞維烏斯.塔利斯(Servius Tullius),約於公元前500年,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主要為稅收和促進人口增長,為開疆闢土增強實力。當時羅馬只有83,000人。十年一次定期人口普查,是從公元前300年才開始的。
此後羅馬日漸壯大,東征西討,佔領了鄰近位於歐洲、亞洲、非洲的國家,把各國列為行省。為更有效管理外族,定期四年一次,在各行省進行人口普查。人類救主耶穌的雙親,就是在羅馬帝國的凱撒——奧古斯都的政令下,回到伯利恆報名上冊(參加人口普查),在馬槽裡誕下耶穌基督。
古代沒有電子計算機,但數字的準確性並不亞於今日,因在君主制度下皇令如山,誰敢不從?統計數字,自有勝過電腦的專才擔任。當時人口普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只為賦稅、徭役和徵兵。如今民主政府的人口普查,主要是按數據為人民提供資源、福利、服務以及保障政治權利,但很多人卻不參加,真是令人百思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