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情畫: (樂縱橫) 再談都柏林及鄰埠

2019年6月  

馬日恆

本欄上期介紹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內子賞面細讀後抱怨拙文提及該市與脫歐的淵源太多,介紹都柏林的景緻太少,這次便遵命再談。

從喬伊斯到王家衛

猶記得去年一家暢遊都伯林時,坐觀光車經過市內拉菲河上的幾道橋,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兩道揉合現代簡約建築概念的鋼橋。導遊說這兩道橋也是以出生於都柏林的文學巨匠而命名。較大的是森姆貝克特橋(Samuel Beckett Bridge),由西班牙名建築師加勒查法設計,外形是愛爾蘭的國徽──豎琴;較小的是占姆士喬伊斯橋(James Joyce Bridge),是加勒查法較早年的作品。貝克特是196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公認為現代主義大師,年輕時曾當過喬伊斯的助理,早期作品也有喬的影子。而喬雖然生前未奪諾獎,但由他發揚光大的意識流手法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比貝克特猶有過之。剛謝世的華人作家劉以鬯便深受喬的影響,其代表作《酒徒》可算是華文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名導演王家衛則是劉的「鐵粉」,其名作《2046》及《花樣年華》有不少向劉致敬的地方。

飄泊的民族

愛爾蘭在1845-49年間鬧大饑荒,近乎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不惜飄洋過海到歐洲及美洲謀生。離森姆貝克特橋不遠便停泊了一艘曾載著一群又一群到美洲並一心延伸愛爾蘭夢的都柏林人所乘坐的大帆船珍妮莊士敦號。此船其實是複製品,現供遊人參觀,也設導賞團來講述移民橫渡大西洋的驚險及辛酸。

圖繪版四福音書

離珍妮莊士敦號不遠便是另一條以都伯林作家為名的桑奧加斯橋(Sean O’Casey Bridge),甫過橋便是愛爾蘭海員紀念碑,再向南走便是森姆貝克特所就讀的都伯林聖三一學院。不少遊客也會到此大學一遊,除了一睹從伊利莎伯年代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古建築外,也要到那宏偉輝煌的圖書館,尤其是館內的長廊以及所收藏的《凱爾經(Book of Kell)》。《凱爾經》是愛爾蘭的國寶藏品,被喻為是最精美的圖繪版四福音書,無論紙質、書法、插圖及裱裝都習各家之大成。大學旁是愛爾蘭威士忌博物館,除了介紹造酒過程,也設品酒環節,遊客可品嚐多種市面較少見的佳釀。

「小小博物館」

再往南走約十分鐘是一所別出心裁的博物館。這所名為「小小」的博物館(The Little Musuem of Dublin)是真正民享民有的展館,原因是其所有藏品都是市內居民所捐贈。把所有藏品以時序劃分,恰好是一份都伯林地方誌。博物館分為自賞區及導賞區,前者握要地介紹城市簡史及其中的要人要事,後者則由導遊以市民的捐贈品來細訴人民生活的變遷,也夾雜一些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其中一則有關此館門外的史提芬公園。話說在1916年復活節的抗英起義期間,每朝清晨在史園便十分安全,原因是英軍和起義軍都不約而同地停火,以便公園園丁James Kearney能飼養園中水鴨,保護生態可能是兩軍唯一的共識吧!

最漂亮的愛爾蘭花園

都伯林市固然令人目不暇給,但市外風光也不惶多讓,在此介紹兩個離市較遠的景點。首先是離市約40分鐘車程的鮑華卻特莊園(Powerscourt Garden and Manor),這座佔地19公頃的莊園被國家地理雜誌推舉為全球最美花園的第三名。甫踏進大閘,便是一幢在18世紀初建成的古宅,包圍著古宅的是配上斑爛花卉的葱翠草原以及綠影幢幢的叢林。從古宅遠眺便是糖餅山,低頭下望便是古雅整齊的石階以及兩旁的羅馬雕塑,拾級以下便看到由兩隻飛馬守護著的大噴泉。莊園中有兩個分別以意大利及日本風格設計的花園,同時體現了西方園藝的璀璨以及東方園藝的含蓄。我們一家參觀之時正是仲夏,似錦繁花配合在熾熱強光底下搖搖晃晃的樹林,頓覺生氣盎然。

愛爾蘭宣教之始

另一個市外景點是再遠一點的格倫達洛谷(Glendalough)。愛爾蘭詩人威廉仲南以綠寶石來形容國內豐厚的翠綠田園,也許再沒有其他地方能比格谷更能體現愛爾蘭的翠綠。一個從都伯林來的同事也誇我懂得到格谷一遊,因為此地正是都伯林人一心遠離繁囂,享受寧靜及登山之樂的首選。谷內有一大一小兩湖,而離小湖不遠便是6世紀左右一群初到愛爾蘭宣教的修士之聚居地,保存了不少古修道院的遺蹟,其中最矚目的必然是30米高的花崗岩塔。

後記

都伯林及其市外風光固然令人樂而忘返,但真正使我印象難忘的不是一眾好風景,而是一個又一個友善健談的愛爾蘭人。無論是導遊,或是公車上坐在一旁的市民,當我與他們交談的時候都有與一個熟朋友交談的感覺。他們像有說不完的故事,極之樂意與我這個訪客分享。也許愛爾蘭除了是綠寶石島外,不妨也稱為友善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