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梁文康牧師 于 2024年11月2日
类别: 澳洲

人口高齡化對教會的挑戰與機遇

澳洲的香港移民人口高齡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據澳洲統計局2021年報告資料顯示,1981至2000年為香港移民高峰期,佔香港移民澳洲總數的45%。假設這些移民都是30-40歲的年輕夫婦加上一至兩個兒女的家庭組合,到現在,30-40年過去了,這些夫婦都應該到達退休年齡。同一份資料顯示,香港出生的澳洲華人年齡中位數是43歲(比澳洲總人口高了五歲),而年齡在55歲或以上者佔差不多35%。

對澳洲華人教會粵語堂而言,信徒高齡化更是嚴重。筆者曾走訪悉尼數間華人教會,發現其年長信徒(60歲或以上)比例大約佔整個粵語堂30-60%之間。這樣內外的形勢,無疑給華人教會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高齡化的趨勢,是機遇抑或危機?

教會迎接高齡化挑戰

著名基督教佈道家葛理翰牧師(Rev. Billy Graham)在他即將93歲時說:「從小到大,一直有人教導我要如何死得像個基督徒,卻從來沒有人教我,在死前的幾年應該怎樣過活。」教會需要扮演更重要、更積極的角色,讓人更曉得如何活好「老」,把他們留在教會,過一個滿有喜樂和盼望的老年生活。

長者事工從來不是教會的缺項,華人教會也不例外,但是這究竟是一個邊緣的事工,可有可無,只有一些長者活動,如興趣班、學習班;或者應該是一個重點事工,有系統地培育長者,帶動他們投入服事,乘浪向前?特別在這全球人口高齡化的時代,教會是否已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挑戰呢?

過去長者信徒在教會中多被視為「被服事」的一群,要接送、要預備活動、要安排飲食、出入要攙扶等,教會也不會着意發展這方面的事工,因為好像這些事工對教會資源構成壓力。然而,當高齡化的問題切實來臨,教會是否在資源的調配上做足準備呢?這是教會的挑戰。

教會迎來的這批高齡信徒或參與者,很明顯與上一代的高齡信徒不一樣,他們大都是專業人士,知識豐富,經濟上也相對富裕,過去忙於工作及家庭,但現在已退休,兒女也長大,時間上多可自由運用,如此一來,教會已不能用過去的模式──長者「被服事」,來牧養他們。

面對社會老齡化,常見的對應之道,包括「健康老化」、「積極老化」或「成功老化」等,重點在避免疾病和殘障、維持身體和認知功能、積極參與人生三方面,然而越來越多研究證明活潑的靈命成長和發展也很重要,構成身、心、社、靈四方面均衡的發展。教會確實在幫助長者靈性成長上有其優勢,但如何面對突增的長者靈命牧養的需要,這是一個挑戰。

華人一般避諱談論死亡,然而神學家史蒂文斯(Paul Stevens)在《退休只是逗號》中說到:「人年老,會逐漸失去許多事情……乃至最終步向死亡……然而上述種種現實,卻含蓄地激發靈性成長。」如何幫助長者面對人生的晚期,在餘生中仍能綻放光輝,不再只是「被服事者」,更能成為「服事者」,這無疑是華人教會使命的一大挑戰。

教會獨一無二的角色

去年筆者訪問了幾間成立日期及規模相若的華人教會,似乎他們仍未對這高齡化的挑戰有所準備,這也間接印証了侯士庭及帕爾克合著一書《金齡教會的願景》中的評語:面對高齡化,「教會可能是準備最不足的一員」。其實,這些挑戰可以算是對教會的一個測試,教會若能努力面對,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良機,不但能擴展神的國度,同時也能造就年長信徒靈命成長,投入服事,回饋社會,活出精彩及有意義的人生。這將會是個人、教會以及社會三方共贏的好時機。

《金齡》一書也特別針對現今教會的缺欠而指出:「當今教會沒有充分認知可從銀髮族會友身上得到獨特的資源。長輩們不應被視為只需要被照顧和得到供應的年齡層,而應熱誠地參與在教會的核心運作中,將他們熟稔的專才提供給那些嘗試尋找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人」。

所以他們指出「老年還有太多寶藏等待開發,不應只是等待身體衰敗,而教會可以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教導信徒走上一條更佳道路。」

澳洲2020年發表一份人均壽命預計表,在2017-2019年達到65歲的男性,他們的壽命預計可以達到85歲,女性則可達87.7歲。換句話說,假設65歲退休,退休人士最少還有20年的生命,接近人生四分之一的時光。華人教會應好好面對,幫助信徒在這段歲月發揮更燦爛的光芒,繼續結出生命的果子,如《詩篇》九十二篇14節所言:「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