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是個晴朗的日子,花園城市圖書館(Garden City Library)內的會議室,擠滿上百名熱情洋溢的華洋人士。昆士蘭華文作家協會,在這裡舉行「30週年紀念文集《南歌集》新書發表會」。
會上除了有妙語連珠的回顧與演講,也表演了許多精湛的文藝節目。
其中一位出場的表演者,身着優雅的古裝戲服,手搖大紅牡丹花金底折扇,開口就展示地道崑曲唱腔,令台下喝彩不斷、掌聲四起,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她的名字叫周小妮,是昆州華文作家協會裡,僅有會唱崑曲的會員。
說到小妮怎麼這麼會唱曲,這還得從她小時候說起。小妮的媽媽平日裡愛唱家鄉小調,耳濡目染之下,小妮也迷上了唱歌。1970年代,小妮媽媽見她愛唱,就省吃儉用,為她買了一台收音機,從此便打開她欣賞音樂的心靈之窗。成年後,小妮遇到一次機會,加入當地組織的「戲曲輕歌會」,並在那裡學習崑曲演唱技巧。儘管,這段時光不是很長,卻培養出令她足夠熱愛歌唱藝術的「音樂細胞」。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勤勞致富」口號鼓舞下,老百姓紛紛出來創業,各式各樣的大小生意,猶如雨後春筍般,突破舊體制的硬土,遍佈城鄉街市。小妮也和家人一道,開起製作蛋糕的小工作坊。
生意還算可以。其中,兩位年輕的姊妹,很快就成為小妮的熟客。每次來取貨,姊妹們都會跟小妮聊聊天,問她信不信神,信的是什麼神。
小妮回答說:「我信有神,就是不知神在哪裡,只感覺神在天上。」兩姊妹順勢就把上帝和福音介紹給了小妮,還帶她到附近的教堂做崇拜。
就這樣,小妮信了主。她也因着姊妹倆的榜樣,將傳福音和領人信主,當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項服事。做了奶奶之後,她幫忙照顧孫子,待到孫子三、四歲時,便帶着孫子一同到街上去派發福音單張,幾年下來,她倆在街頭派發了過萬張福音單張,也走遍了城市裡的每條大街和小巷。
2017年,小妮在機緣巧合之下,移民來到澳洲,落腳布里斯本。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小妮沒有過多擔心,卻想着如何才能在新的地方傳福音。
週末,她到華人商業社區的新立班購物,撿起一份免費報紙,看見有一則華人合唱團的廣告。她靈機一動,立刻想到要去參加合唱團。
「這樣很容易認識新朋友。」小妮盤算着,心裡有了主意,「成為朋友之後,大家就會自然而然地談心事,這樣不就能順理成章地傳講救恩的好消息給他們聽啦?」
合唱團裡有不少基督徒,這使得小妮更加感到如魚得水,傳福音的事也進展得很順利。由此,小妮得到一條可貴的經驗,就是透過加入興趣團體,認識新朋友,然後向未信者傳福音。
她先後加入了世界華人聖樂團、雅韻芳華戲曲群、愛樂陽光合唱團,還有昆州華文作家協會等。參加這麼多的組織,弄得小妮非常忙,不是今天出席這個活動,就是明天參加那場演出。不過,她樂於這種忙法,因為活動越多,傳福音的機會就越多。
當然,參加的群組多了,也為小妮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在布里斯本崑曲社裡,小妮就遇見了著名崑曲大師尤梅俊老先生,隨即跟隨老先生學習崑曲唱法,使自己技藝有了質的提升。
這不,在昆州華文作協《南歌集》新書發佈會上,一曲唱罷,掌聲還未平息,小妮已經走到台下,跟人握手、合影,再聊上幾句,好似穿花蝴蝶般,她一定又在尋尋覓覓,找那些需要福音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