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禮,對於基督徒來說是一個難忘時刻,具有重要的象徵性意義。《馬可福音》十六章16節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這句經文並非指受洗就會得救,得救因着信而本乎恩,受洗是信心應有的外在表現。受洗不是得救的條件,而是人對於他因信而得救的外在宣告。洗禮,因此可以看作是成為基督徒的外在標誌:從受洗這一刻起,這位在主裡重生得救的新人就被賦予了基督徒的身分。
基督徒藝術需要深刻的生命感受力
《聖經》中最為人熟知的洗禮,就是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場景,這也成為基督教藝術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新教影響的藝術逐漸遠離聖經敘事,而將目光轉移至生活世界。盛開的花卉,無垠的星空,敬虔的主婦,在畫面中都可以見證神的存在。藝術的世界一下被打開了,沒有什麼不可以進入畫面;重要的不是畫什麼,而是可見物背後的信仰觀念指向。所以,作為基督徒藝術家,難度不在於可見的專業繪製,也不在於不可見的神學觀念,而是如何建立二者之間的獨特聯繫。不是通過新方法論的發明來完成,而是需要深刻的生命感受力。
林鹿為秋雨之福師母的受洗紀念畫
基督徒藝術家林鹿的油畫創作《蔣蓉受洗紀念》,是一幅獨特的洗禮主題的作品。林鹿用文字解讀自己的作品:「畫面上,左邊的一棵樹,葉子已經乾枯成褐色,有一片葉子落下,一個女子本來如枯樹上的一片落葉,入水受洗穿越了十字架的死後,出水的她成為一個新人。十字架的另一面,是一棵嫩綠樹葉的樹,象徵她的出死入生了。」畫面中有三棵樹,寓意着完整的聖經敘事:善惡樹──十架樹──生命樹。不經過十架樹,人類就無法從善惡樹上的墮落回到生命樹的永生。林鹿正是基於這樣的神學理解,用三棵樹的敘事表述了受洗的象徵性意義。
這位女子是蔣蓉,秋雨之福教會的師母。當時教會還只是一個團契,蔣蓉之前常常為一些外在無法緩解的壓力而默默流淚,林鹿從中看到聖靈的觸摸,開始帶領他們查經。如今被囚的王怡牧師曾在成人主日學課堂上回憶,「秋雨之福教會也是從成都大學開始的,一位叫林鹿的姊妹,她和我都是這所大學的老師,我們在校門口遇見,她在公車上給我傳福音。」
蔣蓉未信主時有世人看來很好的工作,性格也比較強勢,但生命卻如同那一片落下的枯葉一般。如今,在十字架的救恩之上,她操練順服的功課,學習敬虔的生活,直至為信仰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真正在主裡成為一棵新生命之樹。
林鹿、蔣蓉當時不會想到,之後秋雨之福教會的興旺和歷練。這幅畫彷彿是一個飽含祝福的應許,祝福不止於個人,也不止於秋雨之福教會,而是整個世代,其中每一個悔改歸主的新生命。
基督教藝術在中世紀曾經被稱為石頭《聖經》,寓意教堂中的藝術具有《聖經》一般的影響力。圖像較之文字,形象和敘事性更為直接,撲面而來,更有觸動心靈的感染力,因此在傳揚福音上富有特別的作用。事實上,聖經敘事並未完全從新教的藝術中撤離,偶像崇拜的危險並不是否定聖經繪畫的理由。在今天現當代藝術的時代,聖經敘事有着更多新的表達可能性。但大多數基督徒藝術家的目光聚焦於當下,在永恆的異象中關懷現世。基督徒先要與悖謬的世界分別為聖,更要成為一束光,進入世界作光作鹽,以生命影響生命。
林鹿畫過《聖經》的題材,也畫過自己生命療癒的過程,現在所畫的則是基督徒和家庭教會的生命見證。以繪畫書寫歷史,這是林鹿的心願和責任,更是聖靈的恩賜和感動。求主使用姊妹的藝術,見證生命、影響生命。
郝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