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地紛擾不斷,區域安全風險節節攀升,「流散」已悄然成為一個敏感而現實的話題。尤其是許多香港人,在心力交瘁之後,毫無選擇地選擇「流散」,去到「無家可歸」的地方,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其中幾多鄉愁別緒,幾多失意無奈,幾多憤恨難平,又有幾多壯志未酬,這一切都將隨風而逝,都將化為塵土?
看來,這是一個激蕩人心的時代,多少雙不眠的眼睛,將黑夜閃成星光燦爛的畫卷;海浪般洶湧的心潮,又將白晝淹沒成鴿子無處落腳的荒灘。流散,是揮之不去的暗傷;也是急需撫慰的傷口,誰來幫助他們,誰能拯救他們呢?
帶着同樣的感同身受,同樣地歷盡萬水千山的身軀,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黃國維博士,於6月14日,在訪問澳洲的最後一站,來到布里斯本華人宣道會,向在座100多位與會者,發表了《流散,卻不能忘記》的主題講道。
開宗明義,黃博士首先引用《聖經》,從約瑟給兩個孩子起名字的那段經文講起:「約瑟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因為他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因為他說:『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興盛。』」(《創世記》四十一章51-52節)
從約瑟兩個孩子名字的意思裡,我們不難看出,「流散」其實包含了兩大重點。第一,生活是整體的,生活經歷也是整體的;第二,正如《聖經》告訴我們那樣:「我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廿九章15節),所以,流散都是有歸宿的,它最終的去處就是與神「復合」。
緊接着,黃博士圍繞《創世記》所記載,約瑟被陷害、被販賣到埃及的「流散」過程,強調出上帝才是人生旅途的規劃者和安排者。儘管,人無法測透上帝的心意,也無法預知流散之路到底有多遠多長,多曲折多險惡,但,沒有一種經歷不包含上帝恩典的美意。因而,我們需要在流散中,學會以上帝的視角解讀自己的故事。不論面對何種苦難與困惑,都不要放棄對神的信心;等流散的腳步走到終點,再回頭看走過的路,人們就會發現滿滿盡是出乎意料的恩典。就像約瑟所經歷的那樣,上帝為每個人所做的安排,總能使人最終看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在。
黃博士為使生動的講道,更增添幾分精彩,還邀請了一位演員,在視頻中,透過獨白的表演方式,演繹約瑟在流散中的心路歷程,令人印象深刻,加深對經文的理解。
當世界佈滿流散愁雲,黃博士的講道可謂是一場及時雨,洗盡許多人內心的鬱悶。黃博士引用《聖經》真理,啟示「流散中人」,不要因離鄉背井而自暴自棄,也無需為身在異鄉而寂寥落寞,因為,上帝的恩典就有使人「在受苦的地方昌盛」的大能,所以,也必能使人「忘了一切的困苦」。
文/圖:孫稻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