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兒子們已經20多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大兒子有了女朋友,小兒子在大學做宣教工作,因為要接觸人,也常常不在家吃飯。他們在教會裡有好多事工,常常離家到教會、營地,一去就好幾天。
體會自己的父母親
剛開始,兒子離家,只剩下我們夫妻倆,有點兒不習慣。多年前,自從有了孩子,我就辭掉了工作,在家相夫教子,陪伴孩子们成長,現在終於讓我們夫妻二人感覺到空巢滋味了。慢慢我們倆就習慣了夫妻兩人在家的生活頻律,習慣了空巢的感覺。同時也體會到了我原生家庭父母之不易。
父母生了四個孩子,長大後,大姐去了香港;我去北京讀書,後來來了澳洲;弟弟和二姐也先後成家搬出去住。這樣,父母家成了空巢。二姐有時回家陪陪母親,弟弟在母親家吃晚飯,因為父母親喜歡熱鬧,直到母親82歲時,感覺力不從心了,就讓弟弟一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母親只照顧父親一人。到了後來,母親病了,弟弟回家照顧父母,所以當初母親生了三個女兒都還想生一個兒子是有原因的,想到年老時,有個兒子在身邊照顧,比較有安全感。母親去世後,二姐就負責照顧父親的起居飲食,天氣好的時候,用輪椅推父親出去公園走走曬曬太陽,見見老朋友,在地上寫寫書法,欣賞公園裡人們演奏的音樂。
父親以前喜歡騎自行車,喜歡去哪就去哪,腳力很好,現在87歲了,腿腳不方便,出門要坐輪椅了,弟弟有空就帶父親去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對空巢老人來說,陪伴是最好的關愛。
不捨但學會了獨立
現在很多家庭,成年孩子不願出去學習工作,生活上沒法獨立,只好依靠父母。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及時糾正他們做得不對的地方,不同年齡給予他們不同的空間,這樣他們就有機會學習面對生活,適應環境,對於他們的成長也有好處。
另一種情形是,父母為了兒女的前途,送兒女去國外留學。我的鄰居,送兒子去英國學醫,學成回到澳洲,在悉尼的醫院當醫生。家人剛開始也是不捨,五年過去了,現在工作了,家人都開心,覺得分開的這段時間,很值得,因為孩子學會了自立。
我先生的外甥,離開父母從廣州來悉尼讀中學,家中只有一個孩子,剛開始,外祖父母不捨得,常常掛念,後來看到孩子能獨立生活了,學會了照顧自己,家人感到欣慰。我同學的孩子,現在在中國讀完大學後都想出國讀研究生,近年來更多人這樣做。很多父母剛開始捨不得,後來也把他們送出來。孩子讀完書,文憑拿到了,人格獨立了。人不是生來就會獨立的,都是在摸索中成長,不敢嘗試就永遠走不出家門。
面對和適應空巢期
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是神賜的禮物,是屬於神的,父母是神的管家,要按照神的心意去照顧兒女。將來當我們離開人世返回天家時,孩子也能獨立在世間生存,學習父母的樣式去照顧自己的家人。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都會搬離父母,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聖經》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世記》 二章24節)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但是時代不同了,兒女長大後,因越洋或跨省昇學、就業或結婚,不能和父母親住在同一地域,父母要被迫面對空巢生活。因此,每個作父母的,都要正確面對和適應這個空巢期。
其實空巢期可以讓夫妻休息,繼續加深對彼此的愛 ,增進夫妻倆的情感,畢竟這麼多年撫養孩子,沒什麼時間給對方。
孩子離家後,夫妻反而有更多時間、機會和資源建造他們自己的婚姻 ,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朋友,有個人興趣愛好。要學習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學習用手機、電腦,學會上網查地圖、購物、購票、辦理銀行轉帳、訂旅行計劃等各種生活的技能,學會獨立,不能時時依賴兒女的幫助。
我和先生,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先生喜歡釣魚、打高爾夫球、打橋牌、游泳;我喜歡攝影、跳健身舞。我们也有共同愛好:一起去教會崇拜、和朋友們去步行、旅遊、一起去運動、欣賞電影、歌劇和音樂會、去美術館看畫展等等。忙起來的時候,就不覺得孤單寂寞了。每當感受到我們如此享受着這些日子,就感謝賞賜我們幸福的天父上帝。
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