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我們夫婦倆從美國紐約開完會回來,兒子來接機。行駛在回家路上,兒子先是耐心地聽完我們分享在美國遇到的各種「驚喜」,然後才不溫不火地告訴我們,他要去英國工作,過了新曆年就走。嘩,這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孩子要離開家的時刻終於來臨,喜的是孩子終於長大成人,有能力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機場臨別的時候,作為父親的我,沒有多餘的話叮囑,只送他一句神的話語:「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祂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申命記》三十一章8節上)
回到家裡,雖然感覺上有點失落,但是,透過如今發達的網絡聯繫,兒子似乎也沒走多遠。就說他抵達倫敦的時候,正值英國許多行業都在鬧罷工,租房子情況也跟澳洲一樣緊張,不僅價高,還一房難求。言談之中,感受得到兒子的擔憂,不過,他並沒有像孩子般向父母求援,而是與同伴一起,四出尋找。我們隔着千山萬水,卻也沒少麻煩當地的朋友,盡一切努力幫他找房子。相信這很能體現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就如風箏與絲線一般,關愛之心的牽連,是一輩子都不離不棄的。
其實,這不只是我們華人家庭,許多澳洲洋人父母,對於成年子女離開身邊,在外獨立謀生,甚至建立自己的家庭,都從不缺乏關愛之心,經常主動給與孩子們許多幫助和支持。
就說哈丁夫婦吧,他們育有兩女兩兒,共四名子女。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並且全部搬出去住了。不過,外出生活並非易事,孩子受到挫折了,遇到困難了,哈丁夫婦都開門歡迎孩子們搬回來住,直到問題解決後,隨他們再出去。最近,大女兒失戀,哭哭啼啼跑回家來,媽媽就讓女兒搬回家住,還每天都陪着女兒散心、遛狗,用無微不至的愛,撫平女兒內心的創傷。沒過多久,大女兒就過了痛苦期,又要搬出去住,媽媽就鼓勵她找妹妹商量,搬去她那兒,一來可以幫助妹妹減輕貸款壓力,二來姊妹倆也可以多個照應,為將來建立自己的新生活鋪墊好基礎。
另有一位叫雪莉的女子,都已經40好幾了,也是有四名兒女的媽媽,可她每次換房子的間隔期,還是離不開回到她媽媽的家去暫住。她的爸爸、媽媽也很樂意女兒一大家子來家裡「擠擠」,特別是孫子們的喧鬧聲,最是討爺爺奶奶開心的了。
讓雪莉沒想到的是,她賣完自己的舊房子後不久,房地產市場就出現變動,加上利率不斷上漲,導致她難以在預算內找到自己想要的房子,如是一拖就拖了一整年。
這一整年時間裡,雪莉的爸爸、媽媽照常樂滋滋招待女兒一家人。他們認為,女兒來家裡住,可以省下好多房租、雜費,存下更多首付,以應對不斷攀升的預算。雪莉爸爸還實在地表示,自己都老了,生活上雖沒啥負擔,但要在金錢上支持所有兒女,卻又是力不從心。接着老爸幽默地說:「不是說家是遊子的港灣嗎?我們家就可以讓兒女們遇到風雨時前來停靠。」
說到港灣,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輕時,離開父親(母親早逝)的一段記憶。那個年代,我孤身一人來到澳洲,父親是無法即時得知我是否平安的信息,只能通過書信往來,寄幾張照片回去,遠在天邊的親人才得一絲安慰。
經歷許多波折,輾轉反側,我在澳洲生活九年後,才第一次回家探望老爹。當時,我的父親顯得異常的激動,帶我上公園品嚐美味,還在一處台階上拉我坐下,問長問短,話匣子打開了彷彿就無法關上一樣。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理解父親那種情緒和舉動的含義,直到我成為人父,孩子離開家,才恍然大悟。
於是我就想,這情形多像我們當初不認識天父呀!以前,我總是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在現實中,自己無法掌握命運的時候,就開始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殊不知,天父始終與我同在,無論得失、悲喜,祂都用光來照着我,呵護着我。我迷途了許多年,直到認識上帝是慈愛天父,才明白自己所經歷過的一切,原來都飽含祂的美意。
如今,我的兒子離開了家,我也別無所求,但求他真能領會《聖經》那段話的美意,憑信心在這世上,活出神的榮耀。
南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