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馬克偉 于 2022年11月20日
类别: 澳洲

閱讀與思考: 保守主義的挫折、反擊與復興

《保守主義思想》從第十至十三章,勾勒了保守主義經歷的三個階段:保守主義受挫、保守主義的反擊以及保守主義的復興。

一、保守主義受挫

《保守主義思想》第十章描繪了挫折中的保守主義,主要涉及以下幾位人物:亨利·亞當斯及布魯克斯·亞當斯兩兄弟,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以及哥德金。

柯克認為,保守主義該時期體現出的特徵與美國的南北戰爭密切相關,自南北戰爭結束(1865年),一直持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美國的南方在南北戰爭中戰敗,導致南方的思想家與政治家被剝奪了公民權;因此,在1865年以後很長時間,基於權利的缺失,南方思想處於噤聲的狀態,保守主義復興的責任就落到獲得勝利的北方即新英格蘭思想家的身上。對於接手該局面,北方思想家缺乏準備。由於不得不承擔起正面的重建任務,北方的思想家在這一艱巨的任務面前不知所措,開始逃避、抱怨和詛咒這些讓人困惑的難題。其中,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的四個兒子試圖找到處理最急迫的現實事務的進路,可是失敗了;表現最突出的是亨利·亞當斯及布魯克斯·亞當斯,尤其是亨利·亞當斯。亨利·亞當斯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激進主義思想的影響,儘管其本身並不承認其思想受到了該影響。另外,亨利·亞當斯先是希望通過法律職業的途徑成為政治社會的領袖,在因受到排擠而希望破滅後,又希望通過媒體實現這一目標。在這兩種希望都破滅後,他轉而從沙特爾大教堂和13世紀的歷史尋求安慰。

書中描述,亨利·亞當斯很容易招人厭煩。他極其喜歡吹毛求疵,嚴苛無情、口無遮攔地評價每一個人,即使是他最喜歡的那些東西也常常被他嘲笑;百分之百地確信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一直都是對的。儘管有人認為亨利·亞當斯是美國學者中最讓人厭煩的一位,以至於認為排解對亨利·亞當斯不滿的最好辦法是閱讀其批評者的文章,但亨利·亞當斯也曾被稱為是整個亞當斯家族中最有成就者,以及最有煽動力的作家、第一流的歷史學家,也可能是最有穿透力的思想評論家,以至於批評者的怒罵和吹毛求疵反而顯示了亞當斯的博學與才智,起到了再多的讚美都無法達到的效果。據文獻顯示,亞當斯家族和哈佛學院都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兩者就是保守主義思想的化身,至少在北方是如此。

另外,亨利·亞當斯吹捧「熱力學定律」。他認為,正如能量的耗竭是勢不可擋的普遍自然現象一樣,社會能量也一定會耗盡,而且現在正在衰竭;人們感到慶幸的很多類型的「進步」不過是這種退化的徵兆與不幸後果,熱力學定律是人類的歸宿,終將走向衰竭以至滅亡,體現了一種悲觀的世界觀。筆者認為,亨利·亞當斯失去了保守主義的原則性。如我們先前所提到的,保守主義的六項準則中最重要的一項即上帝的原則,但亨利·亞當斯恰好懷疑上帝,忘記了是上帝在主導世界,在上帝那裡不存在什麼能量衰減,他只看到了地球與人類的力量,看不到上帝的力量。

至於亨利·亞當斯的弟弟布魯克斯·亞當斯,受到激進主義的影響就更深。儘管如此,柯克還是將亨利·亞當斯與布魯克斯·亞當斯歸入到保守主義的陣營,其根本原因在於其認為兩者還是尊重傳統,反對激烈的變革(革命)。

在這一歷史階段,亨利和布魯克斯•亞當斯滿懷怨恨地探究各種社會結局的可能性,洛威爾憂慮不安地思索著,哥德金在《民族》雜誌中嚴厲抨擊這個時代。這個時期是保守主義潰不成軍的五十年。在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對上帝護理的信念迷失在新英格蘭保守思想的曲折起伏之中,保守主義被邊緣化甚至絕跡,這也是為何後來柯克提出要給保守主義正名。

第十一章重點介紹英國保守主義在同一時期的表現。作者將英國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保守主義稱為隨波逐流的保守主義。涉及以下幾個主要人物:索爾茲伯里、喬治·吉辛、阿瑟·貝爾福和W.H. 馬洛克。其中柯克對馬洛克進行了深入的介紹。

二、保守主義的反擊

美國保守主義的反擊主要體現在第十二章,即批判性保守主義。在亞當斯兄弟之後美國出現了三位重量級的保守主義思想人物,歐文·白璧德、保羅·埃爾默·摩爾和喬治·桑塔雅納。

1、歐文·白璧德的主要思想

白璧德在美國開創了人文主義思想流派。人文主義的永恆的任務是提醒靈性對現實存在的影響。人文主義與培根和盧梭的人本主義形成了尖銳對立。人本主義認為,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運用物質手段來解決,進而試圖鏟除那些讓真正的人類生活成為可能的靈性要素。白璧德說:如果現今時代的人不像過去時代的人那樣,背負起某種確定不移的信念與戒律的重擔,那他至少要在心裡尊崇比自我更高級的某些東西,不管他是否稱其為上帝。如果沒有了這種內在的約束性原則,人只能在相反的兩極間來回劇烈地擺動。對經濟問題的徹底研究就會遇到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會遇到哲學問題,而哲學問題最終要與宗教問題捆綁在一起。

2、保羅·埃爾默·摩爾的主要思想

摩爾始終認為,所有觀點上的差異最終都可以歸結為神學問題這一原則。這與白璧德具有共同之處。摩爾在其著作中再三強調:為了我們在地和在天的拯救,我們必須留心屬靈之事。如果缺少對現實事物背後那超越之事的信仰,人們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一旦不同世代的人不再有靈性上的聯繫,先是文明,接著人類存在本身,都會逐漸枯萎。

摩爾期待教會在每個人的靈魂中恢復一種超越此生的責任感,這也是教會在反對社會惡行時的一件有效武器,也是它在某種程度上實踐真正正義的一種手段。柯克在書中對於摩爾的正義與社會正義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摩爾認為,正義不同於殘酷無情的競爭法則,也不同於同樣殘酷無情的權力意志;而是人類管理公共事務的準則,也是人類文明存續的所在。為了解構社會正義這一激進主義常常使用的充滿感情色彩說辭,摩爾先是給出了正義的簡單定義:正義是正當合理配給的舉措,讓每個人各得其所。最後摩爾給正義下了這樣的定義:與隨波逐流的所謂新道德相對立的,承認差異、基於自願的永恆道德。摩爾認為,個人正義即屬靈的正義,比社會正義更重要。

與個人正義不同,社會正義是對權力與特權的分配,這種分配,既要顯出在上者的理性,也要照顧到在下者的感情。如何實現這種平衡呢?摩爾認為沒有絕對的標準。如果非要一個標準,那麼社會正義和個人正義的衡量標準都是幸福。他提醒到,在實現社會正義的過程中,調停和妥協是需要的,但人們無法得到絕對的正義。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由於罪的存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義。總會有些個人,仍有缺乏,而我們會過於輕易地將之稱為不義。摩爾認為,我們不可以忽視罪的存在,將同情與正義混為一談是非常危險的。筆者認為,激進主義思潮正是將同情與正義混為一談,從而更容易迷惑人。

摩爾提醒道,保守主義者要退隱、自省,認識到自己裡面有一個更真實的自我,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存在超越世間不斷變化的價值觀。在這種指引下會認識到,對社會的責任不是最主要的法則,也不是個人品格的源頭;相反,社會責任是從屬於個人品格的。社會正義本身是值得追求的,不過它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首先教導每個人對自己的個人品格負責。基於上述認識,保守主義者在面對各種流行的口號時會顯示出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捍衛那來自古老信仰的道德體系,避免他被人本主義用集體和感情的名義摧毀。

由此可見,基督信仰的智慧體現在摩爾的觀念裡。該種正義的實現要求高尚的保守主義,而高尚的保守主義的來源是神聖的,即神聖的宗教信仰,為人類的相互妒忌和物質貪慾提供了必要平衡。基督教所孕育的保守主義並非特權的幫凶而是有序改良的助手。

3、喬治·桑塔雅納的主要思想

與白璧德和摩爾不同,桑塔亞納無法從理性上認同那些源遠流長的正宗教義。相反,桑塔雅納具有西班牙血統,其思想具有明顯的希臘化的痕跡,因為他認同柏拉圖的這一觀點:只有關於理念的知識才可能是精確嚴密的,而實踐性知識必然具有形式上的神秘性。不過,與希臘化的倫理學家一樣,他無法接受一種徹底的二元論,認為「把世界二分化將會使靈性世界變得非靈性化;把真理二分化將使兩個真理都變得不完整並充滿謬誤。只有一個世界,也即自然世界,也只有一個有關它的真理;不過這個世界裡可能會有靈性生活,而且這種靈性生活並不仰賴於另一個世界,而是仰賴於這個世界所展示、趨近和錯失的美與圓滿」。

桑塔亞納的自然主義並不反對宗教,產生美德與美的基督教不是他眼中的敵人。對他來說,神聖意志是真實的,以自然形式顯露出來,好的社會是美麗的,壞的社會是醜陋的。他以這種立場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保守主義思想並根據這個抨擊現代生活的方向。通過與洛克菲勒簡短的談話,他說:我可以想象得到這位寡頭的終極追求,所有國家都一定要消費預期人口比例相稱的同樣的東西,然後,所有人類會構成一個完美的民主體系,有某個管理中心定量供給物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洛克菲勒與馬克思是同一社會勢力的兩個代理人。這一勢力所代表的慾望殘酷無情地敵視人類的個體性,而這種個體性正是人類努力達成理性和藝術的依靠。桑塔亞納一以貫之地鄙視以統一和效率的名義進行掠奪世界的新花樣,也一以貫之地捍衛對社會的和諧與傳統的保守。

桑塔亞納的著作中處處有伯克的身影。他反對自由主義對社會的侵蝕。他形象地比喻:那個舒適愜意的自由世界就像一棵大樹,樹幹已經被完全鋸開,卻仍舊竪立著,它所有的樹葉還在發出沙沙聲,而我們在它的樹蔭下迷迷糊糊地打盹。當他倒下並砸向我們時,大部分人會感到無比的震驚;而我們中的有些人則考慮把它再次安穩地豎立在被砍斷的樹根上。桑塔亞納始終以自己的西班牙血統為傲,不認同美國的生活方式,最終離開了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美國,落腳在他認為最為保守的羅馬,這讓很多美國人不解。當然,筆者認為,這也恰好印證了其「保守」的特性。

無論如何,正是隨著保守主義者的回歸信仰,美國的保守主義又重獲生機。

三、保守主義的復興

由於在民主社會裡,觀念對大眾的影響是很緩慢的。通常情況下,它只是慢慢地滲透進人們的思想和良心中,因此,前面講過的三位美國思想家對美國大眾的影響並不明顯。雖然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注入了驚人的能量,但是因為大眾觀念秩序還沒有轉變,這種能量反而維護了社會中正在流行的人本主義、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

由此帶來的是,戰後的美國極大地強化了保守主義思想家警告過的三種傾向:一是政治權力被用於實現追求平等的人本主義目標;二是在自由主義的旗幟下,發展出了一種新型的帝國主義;三是席捲社會各階層的粗俗的享樂主義。他們通過累進所得稅、新帝國主義擴張和對道德領域的侵蝕來實現。美國通過累進所得稅使得財富開始從富人轉移到窮人,並形成了中央集權和永久的海外駐軍,低俗的文化在美國盛行。通過再分配的手段進行財富轉移,帶來了再分配的成本的產生以及腐敗與尋租的空間,且影響了富人才幹的發揮。前述傾向與手段也對政治結構造成影響,使美國由最初的邦聯以及聯邦向中央集權的方向發展,使得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幅擴張。而永久性的對外擴張以及永久性的駐軍,也與保守主義背道而馳。結果,二戰後的美國出現了重複羅馬帝國故事的危險,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真正的保守主義,從而把它從不受約束的意志和慾望中拯救出來。

與英國相比,美國的保守主義相對具有劣勢:美國沒有國教會,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土地利益集團,沒有鄉紳,沒有教區牧師,沒有古代的光環,沒有真正的與眾不同的中產階級,沒有帝國的虛榮。但是,美國也有其自身的優勢:他們有世界上最好的成文憲法,最安全的分權體制,分佈範圍最廣的財產,對共同利益的最強烈的意識,最繁榮的經濟,高貴的道德與思想傳統,以及在當代無與倫比的堅定的自立精神。對於如何將美國的優勢轉化為保守主義的行動綱領,柯克總結為如下四條:

第一、認可社會的道德屬性。
第二、保護財產;嚴格監管利維坦式的企業和利維坦式的工會。
第三、維護地方性自由、傳統的個人權利和分權體制。
第四、謙卑的國度。

 由此,美國的保守派政治家將承擔起他們在世界上的義務。

四、結語

柯克用下面的話作為本書的結束語:我們的世界可能正在從契約向身分回歸。不管這一過程是好是壞,保守派人士都一定要讓社會為上天護理下的變革做好準備,把正在成形的生活納入西方與基督教文明源遠流長的蔭庇之下。為此,他們將需要伯克的洞見,亞當斯的常識感,倫道夫的勇氣,托克維爾的寬容,卡爾·霍恩的決心,迪斯雷利的想象力,斯蒂芬的嚴肅公正,摩爾的無所不包的學識。某種形式的民主會持續下去,它將是一種使人墮落的民主,還是一種讓人提升的民主,這取決於保守派人士。

馬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