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世時候的教導,有時會用到比喻。人們可能會把耶穌的比喻拿去跟「寓言(Fable)」、「童話(Fairy Tale)」做比較;丹麥作家安徒生(Andersen)、德國格林兄弟都寫出很多耳熟能詳的童話。然而把耶穌的比喻跟世俗的作品相比是不正確的。耶穌的比喻實際上與舊約的先知預言較為相關。耶穌用比喻,是要有些人「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參《馬太福音》十三章14節、《以賽亞書》六章9節)。換句話說,耶穌的比喻象徵着神的神諭和審判,而不只是純粹叫人行善而已。
耶穌的比喻,越接近祂受難的日子就越嚴肅震撼。《馬太福音》廿五章有個比喻與投資有關。比喻的開始講到一個主人出國辦事。臨走前,按才幹分別交給三位僕人五千、兩千和一千銀子。拿到五千、兩千銀子的僕人隨即去投資,結果各賺回一倍的銀子。拿到一千銀子的僕人因為懶惰,就把銀子埋在地裡。主人回來後,拿五千、兩千銀子去投資的僕人把本金和利潤一併交還。主人大悅,不但對他們讚賞有加,還重重犒賞他們。第三位僕人只交還了本金;結果被主人嚴厲斥責,丟在外面黑暗裡。
耶穌說這比喻是在闡述天國的原則。什麼是天國原則?首先,每個人都曾從神的手裡取得一份資源。這份資源包括我們的身體、智力、時間、才幹、生命等。人的天命是要將這些資源投放在最有益的事情上。人活着要勞動。這勞動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為神的國和神的義,也就是用神所賜的資源去擴展神的國度。這份資源人人都有,看個人如何使用。
其次,比喻描述神賜給每人的資源都有所不同:有五千、兩千、一千銀子。這明白指出人所擁有的資源不是平等的,也是不能平等的。每個人從神手裡獲得的資源都不同。有的多,有的少;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無需因跟人比較而感到自怨自艾,或趾高氣揚;去嫉妒那些資源多的人,或者輕看那些資源少的人。人生的目的不是要坐看我們的資源有多少。天國原則告訴我們,無論資源有多少,我們都當拿去投資,獲取最大利益。
用神所賜的資源去投資,拓展神的國度,有風險嗎?有的。我們為神的國和神的義投資和付出,無論是金錢、體力、心思或者時間,都不能保證能立竿見影。然而不去投資則更不是辦法。我們不願意步那位有一千銀子的僕人的後塵。因此無論投資的結果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得踏出這一步。而《聖經》讓我們看見,在神國裡面投資的失敗只有一種:就是不去投資、把資源埋在地裡。只要為神的國度有所付出,這份付出就不會枉然。
最後,耶穌的比喻告訴我們,我們在世擁有的資源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神。我們要用一種僕人的忠誠去管理這些資源,而不是拿來揮霍利己。然而有意思的是,神最後要把賺得的銀子,連本帶利都送給祂的僕人,連那一千銀子都要拿去給那有一萬銀子的(參《馬太福音》廿五章28節)。這讓我們看見神的慷慨。人若現在好好管理神的資源,將來神要把這些連本帶利的,都送給那「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張仲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