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拉塞爾·柯克《保守主義思想》第七至九章的內容概要。第七章中講了三個代表性的人物:約翰·昆西·亞當斯(「小亞當斯」)、奧利斯特斯·布朗森,以及納撒尼爾·霍桑;第八章主要圍繞迪斯雷利及紐曼;第九章主要提及詹姆斯·菲茨詹姆斯·斯帝芬及亨利·梅因。
一、第七章主要人物的主要觀點
1、約翰•昆西•亞當斯
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的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之長子,也是美國第六任總統,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作總統。小亞當斯卸任總統後又做眾議員,這在美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約翰·亞當斯是美國保守主義創始人,與伯克屬同時代人,其保守主義理論對美國保守主義的形成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其理論不如伯克的理論那樣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原創性。
小亞當斯繼承其父的政治主張,但是在競選受挫後放棄了很多保守主義原則。就政治主張而言,筆者認為柯克將小亞當斯歸為保守主義有些勉強。事實上,文中對其進行負面評價的內容很多,原因在於其主張基本上偏離了保守主義的六項準則,最突出的一點是他懷疑上帝的存在。但是由於小亞當斯對激進性的改革/革命持反對立場,因此柯克仍將其歸為保守主義者。
2、奧利斯特斯•布朗森
布朗森是天主教徒。柯克認為他是天主教信仰作為美國的一種保守性精神所獲進展的最有意思的例證。從前,布朗森的腦子裡曾充滿各種各樣的激進思想。各種信仰以及革命陰謀活動蜿蜒曲折地讓他突然對個人決斷力產生反感,見識了各種烏托邦實驗後讓他決定將這些激進思想統統清除出去,並承擔起基於宗教原則的守護責任。布朗森認為,善意不足以捍衛自由與正義,這種幻覺的結果是煽動家和獨裁者的勝利,移植再多的浪漫主義(Idealism)也無法彌補已失去的宗教背書。只有上帝之怒的懲罰和溫柔的敬虔情感才能約束住人的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柯克本人在寫該書時還不是信徒,在書出版後11年才成為天主教徒。
3、納撒尼爾•霍桑
柯克認為新英格蘭這一轉折時期的最有影響力的保守派思想家,是納撒尼爾·霍桑,是霍桑讓美國人重新認識了被愛默生及其門派有意忽略的有關罪的教義。在所有偉大的保守派思想家的觀念體系中,在伯克的基督徒的高貴順服中,在亞當斯的冷靜的悲觀主義中,在倫道夫的憂思中,在紐曼的「加爾文主義的天主教信仰(Calvinistic Catholicism)」中,有關原罪教義的信念一直都佔有突出地位。不過,霍桑幾乎將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到罪上,集中到罪的現實存在、性質及後果上。對罪的思考讓他着迷,也是他的使命,幾乎就是他的生命。這對於保守主義堅持首要原則即上帝原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第八章中迪斯雷利及紐曼的主要觀點
1、迪斯雷利
關於迪斯雷利,我個人認為他是除了伯克以外最重要的保守主義政治家。從迪斯雷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上次我們談到的保守主義的六項基本準則的體現以及作為保守主義政治家所應具有的基本要素,即原則、權變和策略。伯克開創的保守主義得以延續並發展壯大,從某種意義上說,迪斯雷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其兩次成為英國首相,故而能夠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就這一點而言,迪斯雷利較伯克具有更大的優勢。伯克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即使是在輝格黨內部都不佔主導地位,而迪斯雷利卻是執政黨托利黨的領袖和英國首相,因此在個人觀念的推行與實施上很有優勢。
迪斯雷利對猶太人的看法
迪斯雷利因其猶太血統而對猶太人理解很深。在此有必要介紹一下反猶主義。反猶主義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貪婪、陰險」的民族,「企圖控制世界」的猶太集團,需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負責的「幕後黑手」等。反猶主義的思想和行為自產生至今導致災難性後果。正是這種反猶主義的存在,導致大多數國家不給予猶太人完整的公民權。
柯克認為,由於被剝奪了完整的公民權,很多猶太人被迫加入激進運動和秘密會社,因此猶太人被認為是激進主義分子,但是猶太人激進分子是反常現象。族群和宗教傳統、猶太人對家庭的忠誠、舊有的習俗以及精神上的連續性──所有這一切使得猶太人傾向於保守主義。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的本能依然是保守性的。迪斯雷利就是很好的例證。迪斯雷利不僅沒有成為激進分子,反而領導托利黨堅守保守主義原則,帶領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國家。在其職業生涯的初期,迪斯雷利以自己的想象力構想了一種有關英國憲制的理論,直到他於1881年去世,這種理論一直主導着他的所作所為,儘管該理論在他後半生因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和沉重的責任而有所修正。他對猶太人有很清醒的認識,認為「他們是傳統的保管人,宗教元素的維繫者。他們是『人的自然平等』這一有害的現代理論之謬誤性的活生生和最引人注目的證據……他們還有另一種特性──聚斂錢財的能力……」。
由此看得出來,猶太人這個族群的傾向是保守性的。他們偏重於宗教、財產和自然貴族原則。這樣做應當是符合政治家們的利益的:某個偉大族群的這種偏好應該受到鼓勵,而且他們的活力與創造力應該被用於現有社會的事業之中。更為突出的是,迪斯雷利本人表明,現代的猶太人如何能夠從情感上強烈地認同以前所謂的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的制度。
迪斯雷利對於普選的看法
英國對普選權爭議很大,伯克、坎寧等保守主義政治家對普選權很反感。在他們看來,普通大眾對選舉不感興趣,也不知道該選誰。如果非要求其參與政治,不是在賦予其權利,而是在為難他們。從筆者所在的澳洲選舉看,多數選民沒有履行好選舉職責,很多人認為選舉對他們是一種負擔。通過1832年及隨後的多次改革,英國給予了更多人以選舉權,但是普選權一旦賦予就無法撤回。在這種情況下,迪斯雷利希望國家中的任何單個的階層都不會獲得主導地位,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大面積地擴展選舉權範圍,極有可能會讓手工工人獲得這樣的危險的主導地位。如何因勢利導,將民主的洪流導引到保守主義管道中,成為迪斯雷利面對的重大難題。很多保守主義政治家認為工人天生就是激進分子,擔心勞工群體永遠都不會選出一個保守派的政府。但是迪斯雷利認為工人有自由、正義、人身和家庭安全、法律的平等實施、不受約束的努力奮鬥的權利。「這些肯定都是值得保守的特權……如果事實確實如此的話,工人階級成為保守派人士不是很美的事嗎?」這是迪斯雷利富有想象力的突出體現。
迪斯雷利的成就
迪斯雷利在政治家生涯初期創建青年英格蘭,運用自身高層次的想象力,構想了一套英國憲制的理論,進而開創了新的保守主義,形成了符合英國潮流的憲制理論。其主張直至去世,理論始終如一。柯克認為其是最有想象力的政治家。
迪斯雷利在托利黨分裂瓦解瀕於崩潰的情況下將其進行了重組,對一系列政策進行了推進。他認為首先要做的是對傳統的堅持,回到上帝的視角,恢復自由的傳統。當時,由於盧梭等人煽動人人平等,導致民眾不支持托利黨。在該形勢下,迪斯雷利採取了一系列表面看是妥協,但實質是爭取民眾支持,從而使保守主義陣營得到迅速壯大的措施,如1867年的改革,工廠法案、學校援助、公用住房項目的啟動。這些貌似是社會主義者真正要追求的目標,表面上看違背了保守主義,但從實質上看,是順應形勢進行的權變。既然社會主義以此吸引大眾,如果像以往保守主義採取不妥協立場,可能導致失去選票;而迪斯雷利表面採取的一系列措施,為托利黨爭取了選票,並使托利黨的強勢一直延續至20世紀中葉。
在迪斯雷利成為托利黨的領袖之後一百年,王室比之前任何時期都更受愛戴,不管其政治職能被削弱到何種程度。儘管有1911年的議會法案(Parliament Act),但英國上院保存了下來,而且工黨政府的閣員中有15位是貴族。英格蘭教會雖然仍只是大多數英國人的名義上的教會,卻依然享有國教地位和資金支持;行政區沒有取代教區,憲兵隊(Gendarmerie)也沒有取代警察;勞工階層的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國中,只有英國沒有在19和20世紀經歷過革命或內戰。這是保守派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迪斯雷利的功勞,因為他把博林布魯克、伯克與柯勒律治的原則教給了一個混亂狼狽、幾乎被毀掉的政黨。
正如1867年法案建立在這樣的信心之上,英國民眾這個偉大的群體是保守性的。也許主要是由於那個「控制着混亂的老邁的猶太裔紳士」的想象力,他們作為一個強勢且有見識的政黨延續到20世紀中葉。迪斯雷利不僅從理論上創建了新的保守主義,而且從實踐的層面推動了保守主義。他像伯克一樣強調實踐的理性,且將其付諸於實踐。迪斯雷利偶有失誤之處,不過他大體上成功地將進步的洪流導入到傳統的水道之中。他作為政治領袖人物的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成就在於,將一種托利主義的理想植入公眾的想象之中,而這種理想對於讓英國持續忠於其憲制和靈性傳統一直都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迪斯雷利與卡爾•馬克思理論之比較
由於迪斯雷利的猶太血統,他和馬克思還有李嘉圖一起被認為是從維多利亞即位到當下英國三場主要的社會思想運動的主導者。迪斯雷利和馬克思分別開創了新的保守主義和新的激進主義,而李嘉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自由經濟學家。此處主要比較迪斯雷利與卡爾・馬克思。
- 兩人都是猶太血統,都有一個已脫離原有正統信仰的猶太人父親,也都認為19世紀的自由社會注定會自我毀滅。
- 兩個人都在英國倫敦生活了30年,且處於同時期,但不曾相識。
- 兩人社會地位相差懸殊,迪斯雷利是休恩頓(Hughenden)的喜歡炫耀的地主,以戲弄、欺騙或驚嚇對付英國下院。馬克思是大英博物舘裡的心懷不滿的辛苦勞作者。馬克思被流放後窮困潦倒,後來受恩格斯接濟。馬克思作為激進主義的代表出現。
- 兩人有關階級等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堅稱,階級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將來一定是災難性的,並最終會將所有階級都吸納進無產階級,以創建一個無階級的社會。認為階級鬥爭是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動力。認為階級與階級之間是你死我活的。無產階級是要消滅資產階級,實現無階級的社會,實現人類大同,實現共產主義。事實上,馬克思的理論與當時存在反猶主義密切相關。如此所述,針對猶太人到現在還存在陰謀論,認為猶太人主宰世界,歐洲各地都排猶。在此背景下,很多國家不給猶太人完全的公民權,令其不得不轉入地下,秘密結社,進行地下活動,也造就了一些激進分子,馬克思是其中之一。其本身既恨猶太人,又恨資本主義,提出的一些主張超越了過去資本主義的範圍。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人類的主張。馬克思提倡消滅現有的整個社會秩序,以一種基於徹底的唯物主義的集體主義生活取而代之;迪斯雷利則決心讓一種更古老秩序的美德恢復生機。
與馬克思不同,迪斯雷利雖然也承認有階級,但認為各階級的關係不是真正對立的。各階級都是為了人類的福祉,都是讓人類向好,這是各階級的共同利益,彼此之間並非你死我活;各階級的矛盾也可以調和。他認為,階級本身是一種秩序,有階級才有秩序。沒有階級,秩序將會消亡。英國體制的命運取決於一直存在的階級意識。階級和等級的觀念,使得英國長時期地持續地存在。
2、紐曼
與迪斯雷利不同,紐曼不是政客。他唯一直接談及政治的重要論述是1855年的「誰的責任?」一文。柯克認為紐曼是堅定的托利黨人,認同貴族制原則和對人忠誠的觀念。然而,這不是他對保守主義思想的重要貢獻。真正讓紐曼成為保守主義者的是他的知識論和教育觀:它們都是保守主義的觀念,具有普適性,從現代英國與現代美國的社會爭論中脫穎而出。
任何機敏的學者很快就會發現,政治往上會涉及倫理問題,而倫理上面又是宗教信仰問題。紐曼延續了胡克與伯克的思想脈絡,而後兩者明白,社會要靠信仰維繫。邊沁(Bentham)的信徒將知識說成是獲得戰勝自然之力量和改進人類道德的手段,把教育說成是為成功實現此一目標的實踐培訓。但是,他們的設想遺漏了宗教及其神學知識。他們認為,宗教有爭議性,因此不應在公共教育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們的知識與教育觀念充滿了謬誤。紐曼認為,世俗知識並非道德改良的指針,也非道德改良的直接手段,更不是道德改良的前提條件。紐曼提出的自由教育讓一種教育理念被無以計數的教授、老師和受過教育者銘記,而且這種理念代表着保守的靈性價值觀,繼續反對(現在有時會取得罕見的成功)把學問降格為技術培訓,反對大學和學校的不寬容的世俗化。
三、第九章主要觀點
柯克在第九章用很大篇幅介紹了約翰密爾和孔德以及實證主義,闡述自由主義是如何轉向集體主義的。因應自由主義的轉型,三位偉大的法律和歷史學者,斯蒂芬、梅因和萊基,用他們著名的三部著作,即《自由、平等、博愛》、《大眾政府》和《民主與自由》對密爾、孔德及實證主義的觀點進行了駁斥,從而延續了真正的保守主義思路。
柯克認為,斯蒂芬依其本能、思想體系和審慎的經驗,是一位混合了聖公會與清教徒傳統且以功利主義方法作為外在表現形式的保守派人士。梅因提出了從身分到契約的學說。認為私有財產和契約讓多種多樣的個性、財富、閒暇以及維繫文明的創造活力成為可能。審慎的政治家由於感覺到契約和高等文化之間有一種半神秘性的聯繫,「便不敢隨便操弄如此強大的文明手段」。表面上的權宜之計或公眾認可的直接好處一定不能壓過對尊重契約體系的這種長遠需求。實際上,契約是道德教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對嚴格履約的要求教導忠誠守信是眾多作為的基礎。談到萊基,柯克認為,儘管有明顯的跑題問題,而且部分內容事關現在已無人問津的爭議話題,但《民主與自由》仍是19世紀所出版的最為全面的保守主義政治手冊。對系統變革的憎惡這一伯克的首要政治原則也是《民主與自由》的主題。
馬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