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60、70年代的香港經濟高速成長,但是大部分人都要日以繼夜地辛勞工作,才能勉強維持家庭的溫飽,很難給兒女「教」、「養」並重的教育。
父親在我六歲的時候去世了,家庭重擔就由我母親獨力承擔。母親經常提及,她十分信任基督教學校的品德培育,如果哥哥和我能夠在教會學校上學,便可以讓她放心多了。但我那時候卻不理解,一向拜祭祖先、黃大仙和車公的母親,為何對教會學校有這麼大的信心呢?可能她曾經聽一些耶穌的教導,或感受過一些基督徒的美好見證。
在母親用心的安排下,我從幼稚園到中學都是在教會學校上學,也在中一的福音營立志相信主耶穌。我最先背誦的《聖經》經文是「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四章12節)雖然人生路上偶有遠離神的光景,但在高低起跌中總會以這段經文作為人生的反省和品德的標準。及至去年帶同兒女到墨爾本定居的時候,也不斷思考在這崇尚思想自由開放的西方國度裡,怎能讓他們在成長中也能跟從《聖經》的教導?
有關怎樣使兒女走當行的道,我特意請教了幾位生活在西方國家的退休牧師,他們都有大致相同的建議,就是父母必須身教,盡力在日常生活中給兒女「作信徒的榜樣」。而且為了更容易領受同感一靈的教導,也要減少語言障礙,就是平常需要堅持使用自己的母語和他們溝通,減少溝通障礙。對我們這樣從香港來的家庭,也就是使用廣東話和繁體字,隨時可以輕鬆地用《聖經》教導他們,正如《申命記》六章7節說的:「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去年底,有機會接觸一所在墨爾本的華人教會,或許是因為相同的關注和感召,這教會從1995年起便承擔一個「任重道遠」的使命,以非牟利性質開辦了一所用廣東話向幼兒至初中班的學生教授繁體字的中文學校。學生的家長大都是廣東人,包括從香港、內地廣東和東南亞來墨爾本定居的移民,其中有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有大學教授,也有專業人士和退休人士。他們選擇這所中文學校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信任該辦學團體,除了教授廣東話和繁體字外,也能灌輸正確的倫理思想,引導學生正視人生的信念及價值觀,愛神愛人,誠然合乎《申命記》四章9節的提醒:「你只要謹慎,殷勤保守你的心靈,免得忘記你親眼所看見的事,又免得你一生這事離開你的心,總要傳給你的子子孫孫。」
既然「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一百廿七篇3節),父母理應盡力「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廿二章6節)。有牧者比喻兒童是一塊好土,撒種前必須要把土犁鬆,除掉雜草,以後悉心耕耘,及時撒種,到了時候,就有美好的收成。及早讓兒女在信仰裡建立真善美的品格,不僅能幫助他們一生受惠,同時還能讓他們承傳我們的文化和信仰。
更重要是讓兒女明白「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已的聰明」,「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箴言》三章 5、13節)
吳子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