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唐(1900年-1969年),山西省曲沃縣人。曾被英國內地會傳教士賴恩融譽為「中國教會三巨人」(楊紹唐、倪柝聲、王明道)之一。
楊紹唐從小就進入教會小學讀書,1912年升入鄰縣洪洞基督教中學。當時該校校長是治學有方、信仰誠篤的英國傳教士何清原(Rowland Hogben)。學校常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外出向民眾佈道,楊紹唐積極參與其中,在宣教方面得到很好的操練,為其日後的教牧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紮根基督信仰
早在高中時代,楊紹唐就有志於將來成為一個牧師。1923年,他高中畢業後,就進入山東的華北神學院(North China Theological Seminary)學習神學。1924年暑期華北神學院師生在江西牯嶺舉行的培靈退修會上,他的生命經歷了屬靈的更新,將信心紮根於耶穌基督的救贖,依靠寶血赦罪,信仰更為堅固。
配搭合作發展教會
1925年,楊紹唐從華北神學院畢業後,回到山西曲沃牧養家鄉教會。當時在曲沃一帶有13個教會,他以楊家莊為中心,為傳福音不辭辛苦,四處來往奔波。他和內地會傳教士配搭合作,使曲沃地區的教會得到穩步發展。
自治、自養、自傳
1926年,當「非基督教運動」演變成激烈的「反基督教運動」時,西方傳教士紛紛撤離,或回國,或逃往沿海大城市避難。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教會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楊紹唐卻知難而上,堅持留在山西,與內地會同工合作,推行教會自治、自養、自傳,使這樣的自立教會在山西境內逐步建立起來。楊紹唐緊緊依靠神,且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了解信徒的需要,講解《聖經》深入淺出,老少婦孺皆能聽懂,因此他深得信徒的喜歡。
30年代中國教會大復興之火也逐漸燃燒到山西。先是有內地會女傳教士巴若蘭(Miss Elizabeth Fischbacher)由山東把復興之火帶回到曲沃。接著有傳道人計志文、宋尚節的伯特利巡回佈道團於1933年4月來山西太原、平遙和洪洞等地佈道,為這一地區的教會帶來更大的復興。楊紹唐所帶領的曲沃教會深深得益於這次大復興運動。
創立「靈工團」 開辦查經班
為建立起一個由中國信徒自治、自養、自傳的教會。楊紹唐面對教會各方面人手短缺的問題,他組成一個同工團隊,在信心與愛心上互助互勉,首先在《聖經》下功夫,接受裝備與訓練。然後他們結隊外出到各地教會佈道、培靈和牧養教會,以期提高同工的素質,使《聖經》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楊紹唐於1934年夏在山西候馬買地建房,創立了「靈工團」。首批學員為20人,楊紹唐親自帶領,按照《聖經》真理教導他們,一起研讀《聖經》,學習過基督徒的團契生活。
1939年,「靈工團」在候馬的總部房屋盡被日軍焚毀,「靈工團」被迫解散。此後,楊紹唐不得不舉家遷往太原,後天津,再北平。故在抗戰期間,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北平度過,並與王明道、宋尚節有親密的交往。
任教神學院 牧養教會
1946年,楊紹唐任南京黃泥崗泰東神學院教授,成立黃泥崗教會,擔負起牧會之責。1948年,楊紹唐移居上海,任教於上海江灣神學院之同時,亦擔任烏魯木齊路教會的牧師。每逢寒暑假時,他還經常應邀到各地主領培靈會、奮興佈道會等,非常忙碌,深受廣大信徒和青年學生的歡迎。1952年的「控訴運動」中,楊紹唐受到控訴,被驅逐出南京黃泥崗教會。
內定為右派、「反革命」
楊紹唐回到上海烏魯木齊路教會被容許繼續講道,直到1957年「反右」運動中,再次遭到殘酷無情的控訴與鬥爭,並被內定為「右派」。此後他被勒令停止講道,並接受監督改造。1964年他回家探望教會,還被當地民兵押送返上海,那時他已患有冠心病。「文革」開始後,他又被定為「反革命」,交與群眾監督勞動,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經常被批鬥、抄家和關押,身心靈都受到很大摧殘,但他從未放棄過基督信仰。
除冰時心臟病突發逝世
1969年春節過後,由於寒流,弄堂的地面結冰,楊紹唐被勒令出去除冰。正當他彎腰除冰時,因心臟病突發,跌倒在地,溘然逝世,終年69歲。
楊紹唐的女兒說,在父親最後的歲月裡,他天天在屋內走來走去,唱一首庚子年很多信徒被殺後山西老信徒唱的詩:「死在耶穌前,活在耶穌前,這樣一天勝幾年,眼前十字架怕它作什麼,若能早死早回家,要知你愛主,先看你受苦清清楚楚不糊塗。」
楊紹唐的主要著作有:《神的工人》、《得勝與得賞》、《教會工人》和《教會路線》等書,流行海內外,影響與惠及信徒無數。
逝世後,其子女遵囑將其安葬在山西曲沃家鄉,墓碑上書:「神的忠僕楊紹唐牧師」。
啟之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