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疫苗,社會上出現這樣的憂慮:「打,還是不打,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偉大的古典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至今仍撼動人心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句話的譯本很多,最常見的翻譯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是無法迴避面對抉擇的痛苦,而且這種內心矛盾糾結的結果,就能產生各式各樣的憂心忡忡。病毒大流行初期,人們在恐懼中,熱切盼望疫苗;如今有了疫苗,社會上又出現這樣的憂慮:「打,還是不打,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根據澳洲接種疫苗官方網站資料,直至發稿之日,澳洲的疫苗接種率,不足適合接種人口的3%。如此低的比率,是不是反映出澳洲人普遍抵觸疫苗接種呢?這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要看到澳洲政府對疫情控制的成效,使大部分澳洲人感受不到染疫人數每日翻倍攀升,到處屍橫遍野,燒都趕不及的恐怖氣氛,因而沒有預防的緊迫感;其次,在相對安全和安逸狀態下,懷疑與觀望態度自然就會佔上風。
為有更多了解,我們走進人群當中,去聽聽在澳華人的心聲。他們有一部分人已經接種了疫苗,另一部分則仍未有打算。
已經打了疫苗的一方
支持打疫苗的這部分人,普遍認為疫苗對於抑制病毒流行和擴散是有效的,而且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當美國和巴西,接種率大幅度提升之後,原本如洪水泛濫般難以控制的疫情,立刻得以緩和。
他們還認為,儘管澳洲目前相對安全,但病毒未受徹底控制和滅殺之前,依然是誰都無法保證,未來的日子一定安全。因此,還是早作準備好;正所謂「未雨綢繆」,也是我們華人的一種傳統智慧嘛。
還有人看到親友打完之後,並無不良反應,信心也有所增強。他們認為,既然遲早都要打的話,晚打不如早打。
比較激烈一點的支持者,更認為不打疫苗的人非常自私,只顧自己態度,不顧他人安危。全世界都看到,病毒大流行是社會性的,大面積或超大面積感染,一旦發生就波及整座城市,甚至整個國家,都要深受其害。因此,接種疫苗不單純是個人安全問題,也是整個社會的安全問題,每一位市民都別無選擇,必須共同承擔這個社會責任。
有基督徒坦言,去年整年至今,不知有多少基督徒每天都在禱告,求上帝赦免人的罪,用祂的慈愛和大能醫治這地。如今,我們有了疫苗,這是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將智慧賜給眾多科學家和醫學工作者,使他們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研發出有效疫苗,這是上帝的恩典!
有人說,疫苗的推出,太過匆忙,沒有經過完整的測試程序。但事實卻是,疫苗在疫情嚴重的國家,都展現出很強的抑制療效;我們也應為此感謝上帝,這是祂奇妙的恩典!
未計劃打疫苗的一方
受訪的華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仍未接種疫苗,而且也沒計劃要去打針。他們之中,持觀望和懷疑態度的居多。
因為先前傳出有人接種完疫苗後去世的消息。雖然,這樣的案例僅佔很小比例,不過已足夠引發人們擔憂了。不少人表示,自己也沒打算到處走,如常安處家中,被感染的機率很低,因而也無須急著去打疫苗。畢竟不打就不會出事,打了誰知道倒霉的會不會是自己?
對於疫苗存在不完美事實,持觀望態度的人,就希望再多等些日子,等更多人都打過之後,看效果才決定自己應不應該去打。他們認為,疫苗研發有急於應對病毒的因素,並未經過縝密和完備的測試檢驗。現在去打疫苗,等於做白老鼠,政府急著推廣疫苗的做法不道德,方法也不可取。再說了,反正疫苗供應不會短缺,遲打好過早打。
更有比較激烈的反對者,認為打疫苗是撒旦,用高科技殺人於無形的詭計,目的是企圖減少世界人口總量。這個觀點聽起來聳人聽聞,但仍有一些支持者。
由此可見,「打,還是不打」,已在社會上形成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就如莎士比亞指出的那樣。人,總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無法看到問題的全面,因而,才會有立場和觀點的差異,導致進退兩難的窘境;這是人性軟弱的表現,是我們自身無法扭轉和改變的現實狀況。
只有在《聖經》裡,我們才能找到出路:「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言》三篇5、6節)
「打,還是不打」,如果你有這樣的憂慮,請跟我們一起誦讀《聖經》,從中領受上帝恩賜的智慧: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四十一章10節)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
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