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正值疫情爆發前夕,我和家人在台灣旅行,特意在台中停留一天,為了觀賞慕名已久的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位於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是該大學的標志性建築。據維基百科資料,名字的由來是亨利・路思義(美國《時代雜誌》、《生活》雜誌的創辦人)為宣揚福音並紀念父親,宣教士亨利・溫斯特・路思義而捐款建造的。
由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和台灣建築師陳其寬設計,建於1962 至1963年。這座獨特的雙曲面薄殼建築,為體現信仰的特色,整體外觀結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理念,採用了東方人士常用的雙手合十,掌部略微張開的棱錐形;同時考慮到台灣地震多,上小下大的形體更能抵抗風力和地震。屋脊留有縫隙,光線可以透進來,產生「一線天」的神秘效果。整個建築由四片鋼筋混凝土曲面外墻構成,内肋由格子樑結構支撐19米的高墻,格子樑從底部由粗漸細沿著曲面直至頂部,給人「向天」的意念。外墻面貼釉面菱形磚,並選用了符合中國建築傳統的黃土色,與藍天綠樹形成色彩對比和映襯。據說,在東海大學的任何位置,都可以遠遠望見這座教堂,設計者的用心即在於此,讓每一位師生都牢記基督信仰是生活的中心。
我們去的那天不是主日,教堂門關著,無法入内參觀。我好奇地透過窗玻璃瞧瞧,見裡面一排排椅子和講台,據說最多可以容納約400人。門上貼有最近的告示,說明這個建築仍在使用中,心裡得著一絲寬慰。因為,我知道在澳洲有許多地區性的小教堂如今都已經不再被使用,有的荒廢著,有的被賤賣用作他途。甚至有一次瀏覽到一份地區性報紙的頭條新聞,是說一家公司以非常划算的價格買下了一間教堂,準備略作翻新後經營生意,儼然是得勝者的姿態,並對今後的營業充滿信心和期待。作為基督徒,讀到這樣的新聞,該作何感想呢?
我想起《馬太福音》十一章15-17節記載耶穌和門徒來到耶路撒冷:「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殿裡經過;便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看看今日,人心不古。地區性小教堂的逐漸消失,福音的荒涼,正說明人們信仰生活的缺失!也有一種解釋,說現代人更趨向去人口集中的較大的教堂聚會,所以造成小教堂的冷落。
《聖經》中記載,有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問耶穌,禮拜是在祖宗的山上,還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翰福音》四章21節和23節)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六章19節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可見,上帝最看重的是我們的心裡是否尊祂為大,敬拜祂,不在乎外在的形式,建築物的大小。
慈愛的天父上帝,求你憐憫澳洲這片土地,興起更多福音的工人播撒種子,好叫那未聽見的聽見,不願聼的,得著提醒;求聖靈在人們心裡動工,使人早日悔改歸向你,得著寶貴的救恩,築起心中的聖殿,活出合你心意的人生,榮耀你的聖名。阿門!
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