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是夠忙活的,聖誕、元旦、春節連著過,加上又是澳洲學校暑假期間,為人父母哪有不忙的嘛!我們家利用這個假期,去了一趟中國,帶孩子回去尋根。
去了孩子祖父出生的地方,在那裡參觀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祖公於130年前蓋的圍攏屋。對於第一次踏足家鄉的我們,親戚都非常熱情和高興,平日少有碰面的叔嬸姑侄們,全都歡聚一堂,在家鄉最有名氣,專做客家菜的酒樓,大排筵席。席間親人們互相擁抱、舉杯,更少不了手機合影,不亦樂乎。
品嚐客家名菜
這次回鄉之旅,非常感恩的,除了見到好多親戚之外,就是品嘗到地道、正宗的客家名菜,還順便了解到與之相關的有趣歷史。不過,酒樓出品儘管美味可口,但不是我的重點所在,畢竟我們無法參與其製作過程,享受烹飪帶來的樂趣。
其實,在家鄉,「釀」菜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基本廚藝。凡有親朋好友到訪,或者逢年過節要弄好吃的,客家人的餐桌上絕少不了「釀」製的佳餚。
滿桌親情鄉味
剛抵埠那天,我們進叔叔家門的時候,天色已晚。只見飯桌已經擺好,叔叔二話不說,先在大門口燒了大串炮仗,然後引我們就座,自己就快步走進廚房,端出熱氣騰騰的釀豆腐和釀苦瓜,還有米酒雞,圍攏屋前種的小白菜和番薯葉,用碗來盛的糯米酒,等等,親情鄉味擺滿了一桌。
想不到的是,滿桌菜餚都是我家叔叔親手炮製。我最愛吃就是他做的釀豆腐,因為,那種煎炒過肉碎的香味,帶著豆腐濃鬱的湯汁,在嘴裡相互交融,使所有味蕾都享盡豐盛。
「叔公,為什麼客家人喜歡釀豆腐呢?」兒子吃著吃著,忍不住對這道美食產生更廣泛的興趣。
客家釀菜訣竅
「客家人喜歡釀豆腐,這與我們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關係。侄孫哪,你的問題問得好,讓我就給你從頭講起吧。」叔叔給我們倒了一杯茶,把客家人的歷史也緩緩地倒了出來:
客家人,之所以稱之為「客家」,是因為我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遷移過來的。為避天災,為躲戰亂,但平川之地或魚米之鄉,早有人佔地為王。客家人只能在寒冷山區開墾荒地,重建家園。每逢過節,中原一帶所謂「北方人」都有包餃子習俗,可是客家人所在的南方山地,並不出產小麥,沒有麵粉這種原材料,就無法包餃子。加上客家人居住山地都比較貧瘠,肉食供應不豐富,祖先們就因地制宜,想出利用把肉餡釀入豆腐中的辦法,來代替包餃子。這樣既能吃到肉,又能充分利用有限食材「吃得飽」,更能滿足思鄉之情,而且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客家人就找到炮製客家菜的訣竅,以「無菜不能釀,無釀不成席」的特色,成為南粵三大名菜之一。例如,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合稱「客家三寶」等。
「那麼,釀豆腐有什麼秘訣嗎?」這回輪到我發問了。
怎樣做釀豆腐
「很簡單」,叔叔答得很幹脆,「妳作為客家人媳婦,一定要懂得做喲。」說著,他就把釀豆腐的傳統配方和做法都教給了我。
先講肉餡。現代人喜歡在肉中添加很多增加香味的食材,像蝦米、冬菇等。叔叔說,其實,祖上傳下來的配方,沒那麼複雜,可能那時候沒那麼豐富吧。肉餡就是將三份肥肉加七份瘦肉剁碎,略加點鹽、胡椒粉和醬油調味。
一塊方豆腐切成四份,方形還是三角形,隨意;從中切條縫,把肉餡釀進去,就成了。
開油鍋時,在鍋中撒點鹽,將釀豆腐有肉那一面,浸在油上煎香,這時,撒在鍋中的鹽會滲入肉餡中,令肉餡帶有可口的鹹香味。
肉餡煎至焦黃後,再將釀豆腐翻過來,倒入清水,關蓋燉30分鐘。
其實,釀豆腐這道客家名菜,一點都不難做。我感覺做的好不好,關鍵在於是否用心,因為這道菜的味道在於情,情濃則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