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真的不需要提醒,從小就會自動自覺做功課?」座談會後,一位母親帶著懷疑的表情問我。
「我的孩子都要催促,儘管罵著打著,他們仍然拖拉磨蹭才會把作業做完!每天就像趕鴨子一樣。」她指著教室另一角,兩個正沉迷手機遊戲的男孩,嘆了一口氣。
「這樣的母鴨必定又累又辛苦!」我順著她的口吻笑著說,想讓氣氛輕鬆一點,希望減少一些她的難過。
養成好習慣
趁孩子還小時,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是家長最大的責任,也是成就。任何行為在經年纍月重複後,自然形成習慣。這不單是讀書習慣,待人處事、身體操練、飲食選擇,情緒處理等也要自小培養合宜的態度。
習慣不是天生的,所以要刻意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習慣;常常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其實蘊涵足以改變人生的力量,一個人的品行、性情和品味都是從小纍積的。
「你的孩子真是與別的孩子不同,同齡孩子都在玩耍,而你的孩子卻主動來廚房幫忙。是如何教出來的?」教會聚餐結束後,我稱讚一位母親。
「在家裡就要求孩子留心別人是否需要幫忙。從小開始,習慣成自然。」她微笑地回答。
「孩子表現好,一定要鼓勵的。」我回應。
良好習慣是良好品格的基礎,同時又是良好品格的外顯,兩者互為關係。良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生,不良習慣讓人受累一生。
改掉壞習慣
養成好習慣需要花時間和功夫,另一方面,改掉壞習慣也需要決心和技巧,謹慎言語就是個好例子。父母要指出什麼是合宜與不合宜的話語、粗俗和有修養的差別。孩子也許是從朋友、親戚、遊戲或媒體學到一些不合宜的用語,父母要教導孩子辨識。例如電視節目中若有污言穢語,父母要馬上指正,嚴禁仿效。父母也要強調不可說「你真蠢」、「笨蛋」、「給我滾」等人身攻擊的字眼。
孩子會自然模仿家長的言行,許多時候大人在氣頭上冒出髒話,卻認為情有可原,甚至覺得毋須道歉,孩子就很自然地認為在生氣時說髒話是可以接受的。家長若破口說出髒話,要勇於認錯,也應當要孩子提醒自己。
我們應該教導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很正常,表達情緒也是容許的,但重點是不要傷害人,也不要貶低自己,髒話和咒詛都是傷人的表達方式。家長要與孩子討論如何用合適、中肯的言語,表達挫折或惱怒。謹慎措詞與柔和回答是一種修養,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舌頭上的功課操練得好,也能幫助孩子有效地控制脾氣。
孩子是否有好的習慣會決定他們是否成功、身心是否健康、是否討人歡喜。一個人的個性也是習慣的結晶,學齡前階段正是品格形成的關鍵時間,身為家長,什麽是我們能給孩子一生的祝福呢?趁早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戒除壞習慣!這就是《聖經》所說的:「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廿二章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