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晉國有意侵吞虞、虢二國。雖然兩者皆為小國,但若同時開戰,又遇上兩國聯手,晉國恐美夢難成,遂訂下計劃,首先進取虢國。為免差池,晉獻公向虞國公送上千里馬和美玉作為開路費,讓其軍隊能從容通過,以攻打虢國。虢國得聞此舉,立刻派人往虞國游說:「虞、虢二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雖是小國,但總能靠著相互依賴而生存,萬一虢國被滅,虞國也就岌岌可危。沒有嘴唇,牙齒就容易受冷,所以不應該借路給晉軍,讓他們消滅我們,這樣舉措,虞國滅亡亦迫在眉睫。」奈何虞國公不聽,答應了晉國的借路要求。歷史記載晉軍順利滅了虢國後,回程時順道滅亡虞國,而先前送出的千里馬和美玉又回到晉國了。這個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亦是成語「唇亡齒寒」的由來。
為何提到這成語故事?話說不久之前,政府繼全國非強制性全民郵遞調查後,於2017年12月國會草草通過同性婚姻(簡稱同婚)合法條例。大多數澳人都以為事不關己,何必勞心,又在同婚支持者及傳媒誘騙下,偽稱立法只涉二人之事,何必阻人之美,故糊塗投票支持。誰知法例一過,同婚者就可享有人工受孕資助及領養孩童的權利,如此一來,同婚絕非單純二人之事,是嚴重影響下一代的議案。骨牌效應,接踵而來,性別流動性已侵入生活當中,任何人只要心理上覺得當天當刻是某一性別時,即可自由進出該性別的私人區域(如洗手間或浴室)。是尷尬?是擔憂?驚訝之事,不止於此。已有議員建議在出生證明文件上取消性別一欄。該提案背後論點是,那些不認同其出生性別人士在要求出生證明時,被迫「脫離」自己,引致尷尬及隱私問題,並可能導致歧視。如此荒唐的理由,將陸續有來。
同婚者背後細心策劃,得寸進尺,伸爪其他領域。於去年年尾國會休假前提出修訂「有關宗教學校有權拒絶同性戀學生就讀」法案,強調宗教學校不應該因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而歧視學生,然而,對如何保護有宗教背景學校的自由,尊重並讓他們教授所持守的信仰,則模棱兩可,容易令校方觸礁。還有一點值得商榷的是很多理念皆紙上可行,並誤信人性高尚無私,可惜一旦權力在手,往往濫法執行。歷史已讓我們知道執行上的亂子,也看到同婚立法前某些支持者的霸道,毫無「平等自由」雅量,枉稱依法。
希望大眾不要作沉默的大多數,要敢言發聲。現在什麼都以個人自由及隱私為名,蓋過道德操守。他們誤導民眾:國會只是議訂法律規條,而非討論道德問題。事實上,法律是將道德操守具體化及行為化,是模塑澳人道德觀念的途徑。法例彼此互扣,一山塌,他山倒,需小心訂定,否則唇亡齒寒。別相信甜言蜜語,他們的謀算一旦得逞,今天送給我們的「千里駒」及「美玉」將統統取回,到時許多民眾只得眼淚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