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別的食物,會將過往的歲月帶到眼前,舌尖藉著酸甜苦辣,把遙遠的家鄉展現在眼前。
春節時,離鄉背井的人們常說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我來說,是佳節裡,倍思親人燒的菜!
兒時記憶中的春節,對我最大的意義,是能好好吃一頓。每個家庭即使再窮,在過年時,都要極盡所能做上幾樣菜,藉著春節,讓全家改善一下生活。
根據我們家鄉的傳統,春節有兩個菜是不能少的,就是魚和肉丸子,我們叫圓子。再窮的家庭,除夕前這兩樣都不可缺乏。
肉丸子,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象徵家庭的團圓,也希望新的一年一切圓圓滿滿,所以除夕之前的幾天,做父母的,特別是我的外祖母和媽媽,就非常的忙碌。那個時候,物資缺乏,為了買到做圓子的五花肉,爸爸起很早,去菜場排隊把肉買回來。做肉丸子是個複雜又相當辛苦的活兒,因為先要把五花肉切成一塊塊,然後雙手持刀,把砧板上的肉塊剁成碎碎的。由於那個年代沒有絞肉機,全靠人工做。要預備做幾百個圓子的肉餡,爸爸和媽媽輪流在砧板上揮舞手臂,刀和砧板撞擊的聲音很有節奏,從廚房穿過貼著吉祥字畫的門窗。在外面玩耍的我們,跑進跑出,歡天喜地,異常興奮地期待等了一年的美味佳肴。直到自己做了父母,做飯燒菜時,才能想像父母的辛苦。
把肉剁碎後,還有很多工序。要放上香油、豆油、鹽、醬油、薑蔥蒜和其他佐料,然後是攪拌。拌好肉餡需要力氣加上技術,肉圓子做出來膨鬆柔軟,就靠攪拌功夫了。
這道工序常常是爸爸來做,沒有攪拌工具,爸爸的雙手就是「機器」,常常做到腰酸背疼。可是看著孩子們高興,爸爸總是樂呵呵的。
接下來,是媽媽把肉餡用拳頭擠出均勻的圓形肉丸,一個個輕輕滑進油鍋。外婆在鍋邊指揮火候,當粉色肉圓子漂起油鍋,變成金黃燦燦的顏色,外婆就用一個大漏勺一個個撈起來。黃燦燦、香噴噴的肉圓子,讓我們孩子垂涎欲滴,外婆會用筷子夾一個圓子給我們解饞,可是不可以多吃,不能多要,因為要等到除夕年夜飯或是初一有親戚來拜年的時候,才可以和他們一起吃肉圓子湯麵。
我們和親戚人手一碗湯面,在熱氣騰騰、香噴噴的碗裡,飄蕩著一個個圓滾滾、黃燦燦的肉丸子,好吃、好看又是好兆頭──期待新年一切順利圓滿。
拜年的親戚一批批來,媽媽隨時燒水下麵,用預先備好的肉圓子做湯麵。有一天,看著進進出出的親戚,我開始明白,為什麼外婆和媽媽用那麼多時間,做那麼多肉圓子,因為待客方便又顯得隆重。能吃上肉,在那個年代,是比較奢侈的。
從年初到歲末,童年的盼望是:等到春節,能穿上一件新棉衣,飽餐一頓雞鴨魚肉,種種的艱辛困苦,都可以暫時忘記。現在人們頓頓雞鴨魚肉,卻常常失去盼望。《聖經•詩篇》六十二篇5節說道:「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上帝,因為我的盼望是從祂而來。」一切真正美好的盼望,不是來自外在的事物,而是在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