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查經班上,小組的幾位弟兄姊妹討論應如何去關懷正在面臨艱難的一家人。這家庭的小寶貝剛滿月,新生兒的父親就查出了癌症。最後,大家決定建立一個關懷小組。雖然教會已經有關懷同工,但這個建立在查經班之內的關懷小組希望能輔助教會的關懷工作,關懷的對象從教會最需要的家人開始,並且不局限於這個查經班的組員(教會有好幾個查經班)。
從想(Thinking)到做(Doing),關懷小組馬上成立。組內的弟兄去鼓勵這位父親,姊妹去探訪新生兒和母親。在關懷的過程中,一起同行的組員之間更加地熟稔,而這對夫妻樂觀積極的心態也感染著組員們,給每個人都帶來了喜樂。
盧雲在《盧雲的心靈麫包》一書中說:「喜樂藏身於憐憫之中……與痛苦的人共處、默默陪伴絕望的人、分擔朋友的困惑與迷惘等等,這樣的經歷能夠帶給我們極深的喜樂。這是能為某人做點什麼的深沉的喜樂,以及在人類大家庭中與兄弟姐妹們同呼吸共命運的喜樂。」
去年,錦兒開始關懷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她和錦兒的大女兒同樣的年紀,剛剛進入青春期。當錦兒第一次見到她時,她的眼神充滿防備,是一個難以靠近的孩子。她居住在與她不同文化背景的寄養家庭裡,飲食難以適應,語言溝通也是問題。而最大的問題,是她不願意打開心扉。作為一名義工,錦兒把自己當成她的阿姨去問候她,了解她。沒想到,第一次見面,就建立了信任關係。政府工作人員說,她第一次看到這女孩對她家人以外的人微笑,不愛說話的她居然講了那麼多。
隨後,錦兒定期去看望她,送她書籍,給她傳講福音信息,帶她去教會,鼓勵她增強信心、好好學英文。她自己也願意學習和改變。感謝神!她後來被安排到一家文化背景相同的寄養家庭,食物合她的口味,房東阿姨也是基督徒。她每周去兩次教會,參與服事的工作。而她的英文也大大提高,在學校更加自信。
湯瑪斯・祁里在《內在的光》一書中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翰福音》二十章21節),不再只是一個外在的《聖經》命令,而是一個活生生、讓人熱血沸騰的經歷,這個因愛而來如潮水般的無比經歷,正是神同在的核心,我們不再只關注於自我這個小小的天地,而是開始擁抱整個創造。」
當我們思考如何關懷他人時,會想到《約翰福音》三章16節所載:「神愛世人」。這裡的「世人」,在英文版(NIV)則是「世界」。但《約翰一書》二章15節則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難道神是矛盾的嗎?
卡森在《為了神的愛》這本書中,做了這樣的闡釋:「在《約翰福音》和《約翰一書》裡,『世界』往往是指悖逆神的道德層面。經文提到『神愛世界』(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而我們要讚美祂的愛,因為這世界太過敗壞。神的愛是祂救贖的源頭。」
神是以聖潔的救贖之愛去愛世界;祂禁止我們以同流合污之愛去愛世界。神以自我犧牲之愛來愛世界,這個愛是以聖子(耶穌)的生命為代價;我們不能以自私自利的愛來愛世界。神以救贖的大能愛世界,使人類得以轉變而脫離敗壞的世界。所以,我們要效法基督的愛來愛世人。
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4至5節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裡,保羅要我們專心致力於無私且彼此關懷的工作。
在聖誕期間,人們走親訪友,這是非常好的關懷他人的時候,雖然關懷最好是平時一點一滴的累積。無論對教會內的弟兄姊妹進行探訪,還是去慰問未信的朋友,無論是藉著某個團契或組織,還是個人的行動,關懷都是一件美事,都是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