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月报编辑部 于 2018年8月30日
类别: 澳洲

閱讀與思考: 心靈與精神疾病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精神疾病對當代人而言並不陌生。根據統計,約50%的美國人和澳大利亞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精神疾病發作。在過去的一年內,在美國有6.7%的成年人經歷過重性抑鬱障礙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通常稱為抑鬱症,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18%的人感到焦慮,其中3.1%的人有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經常為小事而感到持續焦慮的狀態,這種焦慮一般是由過度的擔憂引起,與周圍的環境沒有關係)。與美國類似,在澳大利亞約20%的人在過去的一年內感覺到精神不健康。

何謂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種多因素疾病,也就是說,多種因素可以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已知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遺傳、藥物或酒精濫用、幼兒期經歷過虐待或忽視、成年人經歷創傷或刺激。當一個人經歷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或多種時,就易患精神疾病,但這並不是說經歷這些因素就一定導致精神疾病。

真實案例
有一位到了耄耋之年的老阿姨,在五十幾歲的兒子娶了一位年輕的太太後,因為婆媳矛盾而愁眉苦臉,甚至到了神情恍惚的程度。她求助於教會,但教會無法調節他們的家庭關係。教會的一個信徒讓老阿姨時常誦讀一節經文:「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聖經•以賽亞書》四十一章10節)。每次當老阿姨心情低落或者為未來擔憂害怕時,她就讀這節經文。因為這節經文提醒她神是她的幫助,她的表情漸漸舒展開來。

心靈的主動性
這個真實的故事清楚地說明人的心靈不全是由環境和經歷塑造的。人的心靈具有可塑性,環境和經歷確實會影響人的心靈,但心靈同時具有主動性。如果我們不想任憑環境或經歷來主宰我們的心靈,必須用健康的食物來餵養心靈。
當代人的精神疾病之所以高發,就在於人在各種負面因素面前沒有抵抗能力。假如某人的家族有精神疾病高發率,他除了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生病以外,不知道如何預防和抵抗。假如某人有不幸的童年經歷,他不曉得怎麽從悲慘經歷的奴役中得到自由。假如某人在成年遭遇創傷,他會不會得精神疾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如何應對創傷——不當的處理方式容易導致精神疾病。
根據《聖經》的教導,人由身體和靈魂組成,所以人的心靈健康既受身體和環境的影響,又受心靈的影響。造物主賦予人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所以人要注意心靈的自我對話。心靈對話的自然傾向是負面的、消極的(如果讀者不信,可以試試關注自己的思想),所以人要主動地、努力地把負面消極的想法改成正面積極的。比如,夫妻吵架,人的自然傾向是想對方多麽不好,其實這時我們應該想的是對方的好。如果夫妻常常想著對方的好,不僅家庭關係更融洽,得精神疾病的概率是不是也會大幅降低呢?

維護心靈健康
根據統計數字,約50%的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精神疾病發作。這麽高的比例足以讓每一個人警惕,所以我們需要積極醫治已經受傷的心靈,餵養並維護心靈健康。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有最好的醫治良藥,就是《聖經》——神的話。正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如果基督徒心裡有豐富的神的話,遇到困難更易面對。
讀者朋友,如果你是信徒,心靈健康,願你更珍惜神的話,照著《聖經》教導思想、說話、行事;如果你是信徒,患有精神疾病,願你依靠主耶穌,相信他的慈愛不離開你,用聖經(特別是《詩篇》和新約)來抵抗負面思想;如果你不是信徒,心靈健康,願你得到主耶穌給你心靈的保護;如果你不是信徒,患有精神疾病,願你來投靠主耶穌,他能給你身體和心靈的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