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又被稱為心智,指一系列認知能力組成的總體,它讓個體具有意識、感知外界、進行思考、做出判斷。
孟母三遷
成語「孟母三遷」描寫了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孩子多次遷居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住墓地附近,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她把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學做商人賣東西。孟母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安頓兒子。」她又把家搬到學校旁邊。孟子學會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這個成語故事形象地告訴我們人的心靈具有可塑性。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1632~1704年)認為,人最初的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記號和任何觀念的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於後天的經驗。大多數哲學家不接受洛克的「白板說」,比如康德(1724~1804年)認為人的心靈具有主體性,帶有先天特徵。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心靈中的觀念和記號確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後天經驗。
後天影響
人的心靈深受後天影響,這個結論可以通過生活的觀察得到。如果一戶人家彬彬有禮,他們的孩子往往有教養有禮貌;反之,如果一戶人家污言穢語,他們的孩子也會一口髒話。許多針對青少年犯罪的社會學調查得出相似結論:家庭影響青少年犯罪的關鍵因素是不良個性的形成——所謂不良個性實質上就是粗製濫造的病態心靈。
言傳身教
如同摻雜三聚氰胺的奶粉餵養出營養不良的孩子,不良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也可以產生扭曲和變態的心靈。因此,家長需要關注子女的成長環境。首先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言傳不如身教。舉個例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從小不要說謊,他們自己就要做到誠實守信。其次,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朋友,至少要告誡孩子不要學習小朋友的壞行為。第三,父母應給孩子進行品格教育。多數教會為基督徒的孩子提供主日學,也歡迎非信徒的孩子來學習《聖經》中做人的道理。
關注心靈健康
成年人也需要關注自己的心靈健康。沒有人的心靈是絕對健康的,但因為心靈具有可塑性,所以我們應力求心靈趨向健康。秦末出現項羽與劉邦楚漢相爭的局面,項羽之所以輸給劉邦的關鍵原因是他的吝嗇以及賞罰不公。雖然項羽體格強健、無比英勇,但心靈中的陰暗面導致了他慘敗的結局。假如項羽的心靈更健全,中國的歷史可能要改寫了。作為平凡人,我們的心靈也許不會決定國家或世界的歷史,但至少可以影響個人的一生,就如有一句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因此,成年人也應該遠離骯髒污穢的東西,比如色情影視,因為這些東西會在人的心靈上烙下深刻的印痕,帶來各種變態的影響。
如同人的身體需要健康食物,人的心靈也需要屬靈滋養。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一個人怎麽知道他的心靈吸收的資訊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呢?大部分人沒有下工夫去關懷自己的心靈,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也許很多人認為基督教是迷信,但如果他們真下工夫研究《聖經》,就會知道這本書的教導是對人的心靈健康最有益處的。假如你對自己的心靈健康並不滿意,何不試試去教會聽聽《聖經》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