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的一個秋天,提著簡單行李,住進港島一所醫院的護士宿舍,開始了人生的另一頁。
三年護校學習
首先有六週的課程,學習醫護簡史、生理解剖、基本外內科護理、衛生常識、藥物學等。在實習室中,學習纒裹綳帶、鋪床、扶抱病人、換症(洗傷口)、量血壓、探脈搏等基本應用技能,經考核後,分派到各病房輪班工作。在病室主任、註冊護士及各級高班同學的教導帶領下,按部就班,更有臨床導師的指導、鼓勵,開始學護的生涯。
三年受訓期內,定時上課、考試(筆試及臨床護理),逐漸加增課本上的知識及護理技能,亦獲參觀痲瘋病院、胸肺科醫院及傷殘病院等,以略知其特別護理方法。上課期間,更有專科醫師教導病理、治療方法、藥物應用等。在病室中,學習注射、靜脈注射、抽取血液樣本、派藥、指導低班同學,施行內、外科護理,安慰病人及其家人等,更要寫報告,轉班交替程序,閱讀病歷、醫生處方等。
最後通過院方畢業試及護士局的考試,便成註冊護士。猶記得放榜那天,興奮地致電回家:「媽媽!我畢業了!」與在宿舍甘苦與共的同窗款款話別,三年的情誼,自難忘!
當時香港的護士訓練制度是與英國及澳紐相近,故能在英國護士局註冊,但移民到雪梨後,要有醫院接納作三個月的臨床工作測試才可註冊。
轉為大學課程
80年初,澳洲的護士訓練改為三年大學課程,醫院逐漸取消護士學校,入學資格是中學會考HSC成績約 45-70%。雪梨大學、理工大學、西雪梨大學等均設有護理系,到如今亦無大變動。
大學課程有生理解剖、心理學、內外科護理科學、社會學、藥物學、法律知識等。校內亦有臨床導師指導臨床護理,與先前制度相似,但每年只分派到醫院實習12至16週,其間多從旁觀察,也有機會作量血壓、測體溫、脈搏及一些簡單的護理,當然更要臨床導師及病室護士輔導,且視年級高低而作不同工作,如學習派藥、肌肉注射、靜脈注射、操作各樣儀器等。亦要作個案研究,寫報告及通過各科考試及臨床考試才能畢業,再在醫院找到一年有薪的實習工作,才能在各醫院擔任正式註冊護士。
孰優孰劣
80年代前的訓練,是「學徒」制度,所學的理論較少,但在病室工作,學習實際技能較多,循序漸進,累積經驗,畢業後在任何部門工作,都游刃有餘,且三年的護生訓練是有薪工作。
轉為大學教育後,受訓期間不但沒有薪酬,更要繳付學費,幸好政府有免息貸款,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大學課程中,理論較多,因社會環境的轉變,加添了社會科學、法律學、心理學等,相對之下,病室工作經驗較缺乏,畢業後,需較長時間適應。曾走訪數位護士,均有同感。然而如今醫療科技發達,護士需求更多知識技能。舊式的訓練制度欠缺時代性的知識,以致對某些理論一知半解。
現在,海外受訓的註冊護士,如要在澳註冊就業,要在認可的學院受訓,通過考核,才能註冊。
這十多年來,海外留學生增多,各學系為適應要求,普遍降低了教育程度,這對護士訓練造成不小衝擊。曾有臨床導師表示,學生質素不如前,在院實習時,很多基本工作也不能勝任。可能大學經費不足,未能全面教導考核學生,便分派到院實習,這亦增加病室護士的工作,因要多花時間去輔導學生。
近年來,亦風聞有不少畢業生,不能獲得第一年的實習工作,可能院方經濟不足,多不設此職位,以後他們不易被醫院錄用,只能在護老院工作,或由經紀分配作臨時工作,這些護士們沒有歸屬感,以致不能專心工作。
南丁格爾精神
「護士」是要掌握多項才能的工作,集愛心、耐心、知識、技能、教導、安慰、鼓勵於一身,才能成為真正的「白衣天使」,繼承「護士之母」南丁格爾的精神! 「非以役人,及役於人」,「愛人如己」,都是主耶穌給我們的榜樣,護士工作最能實踐這託付。
莘莘學子,要選擇人生的專業職責,「護士」這行業正需要你的愛心、至誠,使病患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