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兄弟
作者認為,耶穌所說的兩個兄弟,代表著世人所走的兩條不同路線:一條是遠離上帝的路線,另外一條是尋求被天國接納的路線。前者以小兒子為代表,模式是發掘自我;應當自由地去追尋自我目標與自我實現,不用在乎傳統或者風俗習慣。後者以大兒子為代表,其路線是遵守道德規範;不會照著自己的想法去行事,而是照著傳統和社會要求的去行。然而耶穌講這個故事的對象,不是離家出走的罪人,而是那些遵行《聖經》要求的宗教人士。這正與耶穌一再批評法利賽人相一致。法利賽人就是大兒子,而大兒子有可能就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
一樣叛逆
小兒子的罪是顯而易見的,在父親還沒過世時就要求分家產。而走大兒子道路的人,很容易想通過自己的屬靈追求、服侍和自己的道德來要挾上帝,認為上帝欠我們一個美好的人生。作者深刻地指出,大兒子和小兒子一樣,也是叛逆的。「其實他所要的和他弟弟所要的都一樣:他也想要父親擁有的東西,過於父親自己。他對父親的怨恨,和弟弟沒有兩樣。」「即使我們沒有違反任何實際上的道德規範,仍可能是一個在靈性上徹底迷失,且是一個最放蕩敗壞的人。為什麽呢?因為罪不只是破壞規則而已,它也是指將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來作救主、主宰和審判者,就像比喻中的兩個兒子各自在他們的生命中所做的事——尋求脫離父親的權威。」
更大迷失
小兒子的迷失是明顯的——往遠方去了。而大兒子式的迷失有四個記號:其一,當生活不順利時,不只是感到難過,心中更會有深深的怒火和苦毒,甚至拒絕天父請他入宴的邀請;其二,對自我有強烈的優越感,認為自己道德水準高,更屬靈。他們肯定自我的主要方法,就是靠競爭性的比較——「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其三,因畏懼而產生的沒有喜樂的順服——「我服侍你這多年」;其四,不能確定父親對他的愛而產生的空虛感。作者認為大兒子迷失更可怕,因為小兒子迷失但自知不配,而大兒子自己不僅不知道迷失,還認為他比小兒子好。
基督真愛
作者在書中也指出真正的大兒子應該是怎樣的。在《路加福音》十五章,一共提到了三個比喻:迷失的羊;丟失的錢;浪子的故事。三個故事的共同點都是失而復得,前兩個都是物主親自費心地查找,而第三個則是出去放蕩後的小兒子主動回到家中。誰應該出去尋找那個迷失的兒子呢?一個真正的大兒子角色,應該是出去將流浪的兄弟找到並接回家。當然要做到如此,必須有真愛在裡面才行,正如書中所說的「赦免別人的人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對小兒子來說,能回家恢復身分是免費的,但是這個龐大的花費卻是大兒子來支付的」。
比喻中的哥哥沒有做到這點,而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卻做到了,祂不惜放棄天上的一切,以卑微的身分降生在馬槽裡,並且受盡羞辱,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血而死,並在第三天復活。耶穌來尋找我們這些離家的人,並且為我們支付了贖價。這是真愛,是不要回報的愛!
作者最後通過對父親筵席的比喻,指出如何把耶穌的教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
救恩是經歷性的,筵席要品嚐,你要親身感受到耶穌的愛,這將使一切變為不同;救恩是實質性的,耶穌最終的目的不僅是個人得救,而且要將整個世界更新;救恩是個人性的,一切的改變都來自對救恩的深入了解,以及因了解而產生的改變,正如路德所總結的那樣:「我們是單單因信得救(不是靠行為),但這信心並非單獨存留。」救恩是共享性的,一個人吃不能稱為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