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戰役中,守城一方的最強防禦不外乎是堅固的堡壘以及天然的防障。在發明轟炸機之前,法國諾曼第南部有一個堪稱「不能攻克的小鎮」。就算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最險要之時,守將也能以微小的兵力擊退出盡撲兔之力的英軍。護城之功除了有賴居民同仇敵愾的士氣,最主要的是其地勢——此鎮便是法國首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聖米歇爾山。聖米歇爾山在差不多2,000年前開埠,起初的名字是湯馬博山,先受羅馬及本魯爾文化影響,再受法蘭克人文化所薰陶,之後落入諾曼第皇朝之手,最後被法蘭克皇朝重奪。
能涉水登臨的小島
說她是一個小鎮或一座山,並不全然合符事實。她其實是一個不夠100米高、佔地92畝的小島。此島本來與大陸相連,但接地的土質較軟,敵不過風浪侵蝕,留下較堅硬的花崗岩便成為聖米歇爾山。一般的島四面環海,若不借助橋樑是不能徒步到達的。可是,聖米歇爾山卻與別不同,遊人及居民可徒步登島。原因是這個島與陸地之間被一條海潮長堤連接,潮漲時看來像一個足不能及的小島,在潮退之時卻出現一道長堤,供人登島。當地旅遊局近年更把長堤改建,讓遊客在任何時間都可步行或坐穿梭巴士登島。
因異象而建的修道院
聖米歇爾山被聯合國垂青之處又豈止其地質環境?山巔之處是一座具千年歷史的修道院。相傳聖歐伯特在夢中多次得到大天使聖米高的異象,囑他要在島上建一教堂,教堂的聖所要跟位於意大利加間勞的一樣。自此,湯馬博山便改名為聖米歇爾山。而現時巍峨的修道院則是諾曼第皇朝的始創人勞盧出資重建,其後再斥資加建,從此吸引了大量信眾登島朝聖。法蘭克皇(即法國國皇)重奪諾曼第後,以新歌德式風格修建,可惜在法國大革命前後的數十年淪為監獄,在19世紀末才再次成為修道院。現時的修士人數只餘十數人。
鑿石而成的歌德式古院
從登島長堤眺望,會看到修道院像從海上崛起的聖所,頂部有聖米高像及高塔,往下望便是歌德式的大樓,再下方是繞山而建的民居及商店。這個上尖下闊的格局正好代表古歐洲的封建結構︰頂峰為神,之後是神職人員及宏偉的大堂,底部是商人的商店及平民的民居,城外圍繞的則是漁民及農民。甫進城是漂亮的石板路及富中世紀裝潢的商店,沿路而上可達修道院。雖然沿途有觀望台可眺望聖米高灣,但最能盡覽灣景的是院內的瞭望台。從售票處的入口走到院內,要經過一條像在古堡內的小徑,沿途可看到精緻的外牆裝飾及石雕,之後便到達瞭望台。從這裡可飽覽被列入文化遺產的聖米高灣。進院後可沿路參觀修院、後園、教堂及聖所,以及一個用大木輪控制來運送物資的大托板。在法國參觀修道院,除了看令人為之傾心、以岩石鑿成的中世紀房間及大堂外,當然也少不了參觀地下酒窖。
佳餚勝景 盡興而返
回到琳琅滿目的商店,除了購買紀念品外,一定要品嚐諾曼第佳餚。聖米歇爾山內有大量餐館,據說有一半是由同一個東主所經營。諾曼第奄列、生蠔,以及他他牛肉等美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但若數最有特色的地道菜,那必然是聖米歇爾山燒羊肉。原因是岸上用作放羊的草地多被潮浪覆蓋過,形成一片鹽田,田上的羊便是特產的鹽田羊(Agneau de pré-salé),配以法式烹調及島外灣景,必令遊客大快朵頤。若在天微黑時回程,別忘了在登島長堤上回望,華燈初上的聖米歇爾山自有另一番風情,讓乘興而至的遊人盡興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