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前,鄧秀萍一家生活在台灣。她有一個兒子,孩子十歲時,一家人面臨重大的抉擇。秀萍的丈夫要去中國發展,孩子要送到澳洲讀書。秀萍原本打算將孩子送到在澳洲的爺爺、奶奶家,安頓好孩子就去中國。誰知爺爺、奶奶卻決定去印尼生活一段時間。無奈之下,鄧秀萍只好硬著頭皮留在澳洲陪兒子。
差點被逼瘋
來澳洲之前,鄧秀萍在家裡是一位少奶奶,家務有傭人操持,孩子有保姆照顧;她既不懂做飯、搞清潔,也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如今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澳洲,這一股腦子的事情,全都要她一人來承擔。
「啊,我當時真的快要被逼瘋了!」鄧秀萍回憶起開始那段日子的艱辛,情緒依然難以平復,「也許對別的媽媽來說,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但我卻從來都沒做過!」
那是一個跟往常一樣忙亂的早晨,鄧秀萍一面催促兒子起床洗漱、準備上學,一面做早餐,等兒子吃完坐上車,她就發動車子直奔學校。
到了學校門口,兒子忽然問:「媽,我的書包呢?」鄧秀萍回頭一望,糟了,她顧著忙別的,把書包落在車庫裡了。此時快要上課,鄧秀萍就叫兒子先去教室:「媽媽趕緊回去拿,一會把書包送進去給你。」可是固執的兒子不願意,非要跟媽媽一起回去。鄧秀萍一下子火了,平時積累下來的勞累和埋怨,對著兒子全都爆發出來。兒子沒有頂嘴,任由媽媽責罵,但就是不下車。這樣一來一回,兒子便遲到了。
送完兒子回學校,鄧秀萍還是感到氣鼓鼓的。她把車開到商場,打算在此透透氣,卻與孫妮不期而遇。孫妮是鄧秀萍在移民局辦理入籍手續時認識的,同樣是來自台灣的移民。她倆算是他鄉遇故知吧,坐一起就有說不完的話。
「哎呀,怎麼這樣巧,咱們又見面了?」孫妮首先張開雙臂擁抱她。兩人在咖啡室坐下後,鄧秀萍就將早上的事發泄了一通,滿腹牢騷地抱怨移民的日子不好過。
孫妮一直靜靜地聽完鄧秀萍的傾訴,才心平氣和地問她:「你為什麼不禱告呢?」一語驚醒夢中人,鄧秀萍大力地拍了一下自己腦門,自責地說道,「雖然信主已經十多年了,可是在台灣生活這些年,我總能找各種藉口不去教會;慢慢地就遠離了神。」鄧秀萍立刻低下頭來禱告:「主啊,求你饒恕我的過犯!」
兩人約定,星期天一起去主日崇拜。
重回神的家
鄧秀萍回到教會,那起初的愛心被重新點燃,對兒子的態度也有了很大改變。又過了一些日子,兒子放學回到家,見媽媽心情好,就大膽地提出他心中一直很想問的問題:「媽媽,我發現學校裡有一位從台灣來的同學,我可以請他來我們家過夜嗎?」
鄧秀萍想了一下,回答說:「可以呀。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她豎起一根手指,在兒子眼前晃了晃,繼續說:「那個同學必須跟我們上教堂做禮拜,同不同意?」兒子伸出小手跟媽媽互相拍了一下,高興地回答道:「Deal(同意)!」
幾乎每個禮拜,兒子都能找到說中文的同學——
「媽媽,中國大陸的同學可以嗎?」「行!」
「媽媽,台灣來的女同學可以嗎?」「可以。」
「媽媽,還有一位香港來的同學,他名字叫傑尼,可以嗎?」
「怎麼不行?我這就去接他過來。」鄧秀萍說完就給傑尼寄宿家庭撥電話。
不消半小時功夫,鄧秀萍就把傑尼接到家裡來,並且一起吃了晚飯。
鄧秀萍剛想歇一口氣,傑尼寄宿的家庭打電話來:「不好意思,我想你要再來一趟,傑尼走的時候,忘了拿藥過去。那是他必須定時吃的。」
鄧秀萍真不想再出門了,就問對方:「這藥對他很重要嗎?」
「是的。」話筒裡傳來對方堅決的聲音,「傑尼患的是精神病。若不按時服藥,他發作起來,你會有很大的麻煩。」
鄧秀萍一聽,不由得臉色大變。她二話不說,穿上鞋子就衝到車庫取車去。
傑尼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年幼時,就目睹父母常以暴力相向,打得頭破血流的慘狀。後來父母離異,他媽媽遠嫁去美國。臨別那天,他媽媽撫摸著小傑尼的頭,又幫他抹去依依不捨的眼淚,向他許諾道:「等媽媽安頓好之後,就接你去美國生活。」
小傑尼信以為真,一直將爸爸的家當作旅店,經常跟爸爸鬧彆扭嘔氣,等待著媽媽來接他,一年又一年。當他發現媽媽原來是騙他的時候,一顆弱小的心靈破碎了,從此要靠藥物來穩定情緒。傑尼生病後,他爸爸更加「冇眼睇(不理睬)」,花錢將他「流放」到澳洲來留學,打算就這樣讓他在舉目無親的地方自生自滅。
鄧秀萍默默地為傑尼禱告,求神大能的幫助。「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六章36節)一個聲音在鄧秀萍的腦際回響,使她明白了神聚集這一群孩子在她家的良苦用心。
她繼續禱告:「感謝神,你讓我成為獨子的好媽媽,也一定能讓我成為這群孩子屬靈的好媽媽。鄧秀萍,加油!」
神聖的職責
每逢週五放學以後,鄧秀萍就將同學一個一個接回家來,平常都有七、八位同學,最多有十一位。那時候,孩子們都只有十五、六歲,食量超大。鄧秀萍為了給他們吃得好,每次都從超市買回來足夠的食品,雖然花費不菲,卻心甘情願。
孩子們在她家玩,無拘無束,非常開心。鄧秀萍也經常跟他們玩在一起,鋤大D(撲克牌的一種玩法)啦,講笑話啦,扮鬼扮馬開舞會啦,燒烤等等,不亦樂乎。不過,一瞅準時機,鄧秀萍總是不忘給大家講《聖經》故事,引領孩子們齊唱讚美詩,後來還辦起了查經班,用神的話語教導孩子們走義路、走正路。
特別是傑尼,鄧秀萍對他更是格外留心,總是用媽媽的慈愛待他。逐漸地,傑尼對她的稱呼,也從「阿姨」變成「阿媽」。傑尼是發自內心的,渴慕已久的母愛,終於在屬靈媽媽身上領受到了。
傑尼和其他同學在鄧秀萍家過週末,一直維持了好多年,直到他們完成學業,各奔前程為止。這期間,傑尼服藥的次數越來越少,卻再沒有發作過一次。十一位同學當中,除兩位從小就是基督徒外,其他九位同學,都分別先後信主受洗,哈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