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寶庫: 健康的性格
健康寶庫: 思覺失調症
健康寶庫: 健康資訊
健康寶庫: 健康的性格
文/嚴老師
性格,是指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性格不僅會影響人格與氣質,還與人的身心靈健康密切相關。悲觀喪氣的人容易導致早衰;動輒暴躁發怒的人容易導致血壓驟升;焦慮過度的人容易失眠、患胃腸功能紊亂等等。由此可見,擁有健康性格是何等的重要。健康的性格包括:
一、面對現實。一個心理健全的人始終會面對現實,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境。
二、獨立性。辦事果斷理智,不隨波逐流,同時也善於聽取他人意見。必要時,能夠當機立斷,並勇於承擔可能帶來的一切後果。
三、博大胸懷。從愛獲得力量,愛自己的配偶、孩子、親戚、朋友,也愛自然,在寬厚的愛中得到樂趣。不但愛他人,也樂於接受愛。
四、有長遠打算。為了長遠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利益很有吸引力。
五、善於休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應懂得怎樣去享受閒暇和休假。
六、不見異思遷。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對「跳槽」持慎重態度。
七、學會對人寬容。這種寬容和諒解,不單是對性格不同的人,還應包括種族、國籍及文化背景與自己不同的人。
八、學習和培養情趣。不斷地增長學識和培養自己的情趣。
盼望閣下擁有這些性格特徵,加上敬虔的生活,使身心靈都得健康,平安度日。
健康寶庫: 思覺失調症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精神病患者在治療中,極需要家人的愛與支持。許多華人對精神病不了解,諱疾忌醫,也不肯面對自己或家人有精神病的事實,反而導致病情惡化,引致病者和家人受到更大的痛苦。
多年前,筆者在一間社區服務的精神健康機構工作,有一個華人家庭,年輕的媽媽在青少年時期患上了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俗稱精神分裂症),斷斷續續有看精神科;結婚後生下兩個兒女,丈夫的父母從中國搬來與他們同住。在轉變和壓力底下,她的病情惡化,疑神疑鬼,猜疑別人在她食物裡下毒,覺得街上有人跟蹤她;每天穿同一件衣服;家裡囤積物件……丈夫的父母忍受不了她的怪異行為,勸兒子與他離婚,趁年輕另找一個女子撫養兒女。在輔導中,我讓那丈夫明白他妻子的古怪想法與行為,是出於她的精神問題,腦子裡的化學傳遞物質不平衡所致,產生妄想(有些病者有幻聽或者甚至幻覺),他的妻子需要接受長期藥物和心理輔導治療,配偶和家人的關愛和支持對患者持續接受治療是極為重要,病患者如果穩定在治療裡,許多都能夠處理日常事務,甚至上班,能夠過一般人一樣的日子,只有少數的思覺失調病者有暴力傾向,而他的妻子並不是這樣。很可惜,這丈夫與他的妻子感情不深,他是因妻子是公民身分,可以幫助他居留美國,認識不久就與她結婚。他聽從了父母的勸告,堅決要與她離婚。後來因機構內部問題,這個個案轉移給另一位同事接手,聽聞過了不久這個案也關了。有一天,我接到這丈夫的電話,他聲音低沉地告訴我,他妻子在除夕那天,跌落地鐵車軌被火車撞死了。他正向地鐵公司索取意外報告,他希望能找出意外原因是他妻子被人推落車軌的;他也告訴我他打算離開美國到外地工作一段時間(暫時離開這個傷心地方)。掛上了電話,我心裡很難過,我明白這丈夫為什麼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也明白為什麼他很希望找出他妻子之死是出於意外而非自殺,他面對心裡的愧疚比失去她更難受,這個電話至少能讓他心裡的痛苦抒發出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數學家John Nash也患有同一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paranoia,電影《美麗心靈(ABeautiful Mind)》是講述他患病的經歷,影片中也描述他的妻子在他患病期間,面對離開他或留下與他一起生活的抉擇上掙扎,但最後他妻子選擇與他同行。影片的尾聲,在他獲諾貝爾奬的演說中,他感謝他妻子那不離不棄的愛,成為他與這精神病搏鬥的生命動力。
思覺失調精神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病情是可以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而受到控制(Treatable but not Curable),換句話說,只要病人願意接受治療,他仍然可以過一個有意義和充實的人生,就如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和注意均衡飲食健康一樣。一個精神病患者,身邊家人對其病情的了解、接納、鼓勵和支持十分重要。所以病者的治療不是單單個人的問題,也是整體家庭需要配合的過程。人的生命有其尊嚴、意義和價值,身體或精神的疾病不能奪去人仍然能夠活得精彩的機會,家人的關愛和支持是病者邁向醫治與康復的重要推動力!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家庭及教會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免費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資訊)
健康寶庫: 健康資訊
健康生活模式
定義:過去從未吸菸、不喝酒或適度飲酒(女性每天少於一次;男性每天少於兩次)、BMI在18.5至27.5、每星期至少適度運動150分鐘或劇烈運動75分鐘。滿足以上四標準者,被認為屬於低風險人群,反之則為高風險人群。
麻省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研究了89,571名女性白人和46,399名男性白人,認為將生活方式改為低風險健康生活模式,可能減少20%-40%的癌症病例、約一半的癌症死亡病例。
手機輻射致癌
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完成,並經同行評議。該計劃以2,500隻小白鼠為研究對象,實驗長達兩年,發現暴露於手機輻射下的雄性小白鼠中,少數患兩種癌症——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從未接受輻射的對照組,體內完全無腫瘤生成。與這項研究有關的報告稱:鑑於手機在各年齡段用戶中的普及性,由手機輻射引發的致病率非常小幅度上升,也會對健康產生大面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