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半年,在報章上經常看到有關 學生自殺的新聞,令人心痛。在 香港,自去年9 月累計至執筆 時,學生(包括小學至大學) 自殺人數已達22 人,其中最 小的只有11 歲,除部分輕生 原因不明,大多數與壓 力有關。
於是,無論政府、學 校及家長都速謀對策, 研究如何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並鼓勵他們參與課外 活動;在社區及學校開辦研討會,教導年輕人面對與處 理壓力以及多溝通等。有專業人士建議,在生活中家長 多關心子女,朋輩多留意身邊的同學。因為很多飽受壓 力的年輕人,不一定懂得尋求專業幫助,但從他們的 日常對話中,往往有跡可尋。上述措施或建議,雖然 有點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一位患有抑鬱症亦曾多次企圖自殺的人分 享,縱使身邊有不少熱心關懷他的家人及朋 友,但孤單及痛苦的感覺仍重重包圍, 壓得人無力掙脫;有時聽到似是安慰或 激勵的話──「你若傷害自己,你家人 會如何?努力生活吧」,不但沒有減輕 他心底的痛苦,反而加重成為別人負擔的感覺,愈加自責。
這位過來人表示,希望家人或至友接納他以及他的一切 感受,陪伴支持他。其實面對抑鬱症,不單是當事人無力 對抗,奈何抑鬱者身邊的人大多沒有足夠知識或經驗,不 知應該如何與他們同行。抑鬱者可以尋求專業輔導,但同 行者又有哪些支援?我過往在不同的講座中,遇見家中有 抑鬱症患者的來賓,很多都有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明顯 的,現有的資源對抑鬱症患者家人的支援是乏善可陳, 但我肯定其相輔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其重要性與治療 抑鬱症患者同樣重要。
家庭是社會的根基,壓力、焦慮、恐慌及抑鬱等精 神健康問題從四面八方來襲,若家庭失守,我們下一代 的成長必蒙受極大的傷害及扭曲。近日看到一個讓我深 思的廣告影片,影片訪問一群成年父母:最希望與誰共 進晚餐?(Who would you most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短片可在YouTube 中搜尋),他們的答案有明星 名人或偉人;當問他們的子女相同問題時,答案差不多 一致是「父母」。你的孩子需要什麼?你在給予他們 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