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為減緩外資和台資紛紛投入大陸對本島實業和民生的衝擊,政府帶動民間奮力為寶島開拓一條旅遊和文創的出路,也就是文化觀光,將深藏的文化底蘊和民間的藝術創意結合,讓歷史透過古蹟活化,道出台北城130年的歷史。這個創新頗有所成,難怪許多香港人樂於到台灣旅遊,甚至定居,享受「慢活」的生活意境和文化的洗滌。
相隔十年未曾重返台灣,這次所見到的文明建設,印象非常深刻。捷運的暢通,改造了一個城市的整體生活品質。台北捷運明亮舒適、乘客有禮、敬老尊賢,對於習慣紐約的吵雜任性的人而言,真是嘖嘖稱奇。相對於國際大城,台北就像一個方便空曠的小城,沒有甚麼偉大的商業建築群,卻十步五步的創意咖啡屋、讀書、賞書、藏書、贈書的風氣,可說是華人之冠。捷運上的敬老椅用深藍色為代號,結果一般黑髮族,沒有人敢坐,就算是交通尖峰時間也一樣;在捷運進出閘口和電扶梯,人群魚貫排列,沒有爭先恐後的城市躁動,也一樣令人稱奇。
這次我們特別到台北城北的北投,做半日漫遊,跟著觀光局規劃好的路線逐一參觀景點。出了新北投捷運站,根據觀光局發行的旅遊導覽,沿著地標走過七星公園、溫泉博物館、將人文和自然結合的北投圖書館、展覽原住民凱達格蘭的文化生活館、梅庭、地熱谷等,全部免費,加上品嚐台灣的特色小吃和捷運票價,真是一回物美價廉的文化古蹟之旅。旅美多年,許久沒有見到才情橫溢、隨興揮灑的絕美草書了,卻在「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梅庭」意外地欣賞到。它的建築風格也是一絕,建於1930年代,保有日式木構架和防空避難室,前院入口門柱上刻有于先生的「梅庭」題字,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可聽到北投溪的潺潺流水。
于右任(1879-1964),字誘人,後以諧音「右任」為名,曾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樓詩草》譏諷時政,遭清廷通緝,流亡上海,於震旦學院肄業後到日本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成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民國成立之後擔任監察院院長34年之久,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于老長髯飄飄,具文人風骨,在他的年代,台海的鐵幕阻隔,曾令老人哀歎長嘯。1962年1月12日,于老在日記寫道:「我百年後,願葬於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可以時時望大陸(旁邊自注:山要高者,樹要大者)。遠遠是何鄉,是我之故鄉。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1月24日,于又寫下《思鄉歌》:「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海茫茫,山之上,有國殤。……」歷史長河,源遠流長,我們世人生命之輕,歲月之短,令人哀嘆!只有歸回永恆故鄉,納入永恆之父的名冊,這生之噓歎,才得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