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月报编辑部 于 2015年4月17日
类别: 澳洲

世界遊蹤: 戰爭紀念碑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澳洲各地自發建立國家戰爭紀念舘或紀念碑,為表揚參戰軍人的勇氣,並悼念英勇犧牲的陣亡者。按年份排列,各州完成戰爭紀念碑的次序如下:塔州Tasmania(1925年)、西澳WesternAustralia(1929年)、昆州Queensland(1930年)、南澳South Australia(1931年)、維州Victoria和新州New South Wales(1934年)、首都堪培拉Canberra(1941年)。

塔州政府將紀念碑(Cenotaph)立在霍巴特市(Hobart)的海港附近。那是一個相當高的方尖碑,從遠至近,清楚可見。碑的每面都有十字架,象徵犧牲捨己的精神;其中一面有希羅式花環,象徵勝利。

西澳選址伯斯的King’s Park作為戰爭紀念碑(State War Memorial)所在處。因該公園位於懸崖上,而其形狀與加利波利(Gallipoli)的懸崖甚相似。碑底部的石板刻了字,譯為中文如下:「存感恩的市民立此碑,紀念在1914-18年的大戰爭中,本州回應召命的人,他們為人類和自由,獻上了自己的生命。」

昆州所立的紀念碑「Queensland National Anzac Memorial」,位於布里斯本的Anzac Square,靠近中央火車站旁。此紀念碑特別之處,是採用了希臘的建築方式,以露天的圓形柱廊構成,圓形柱頂上刻有澳洲參戰的地名。

南澳的紀念碑是一個拱形牌坊,有18公尺高,位於阿德萊德Adelaide的商業中心區。牌坊前面和背面的大理石浮雕和銅像,表達戰前和戰後的心境。面對正街的一面,傳遞人的「責任精神(Spirit of Duty)」;學生、農夫和婦女雖未穿上軍服,但銅像的構圖,暗示他們願意回應召命。牌坊的背面,是一名閉眼的年輕人,身心疲憊地伏在一名婦女上面。年輕人既可代表她的兒子,也可代表她的愛人,表達戰爭的悲劇。一般而言,拱形的建築物象徵戰爭的勝利,但在此處卻代表人格的勝利,表現於承擔責任和無懼犧牲。

比起以上的紀念碑,維多利亞州的戰爭紀念舘ShrineofRemembrance(又稱為國殤祠),規模實在要大得多。

它位於墨爾本的聖凱達路,建在一頗高的平台上。因旁邊是公園,又沒有其它建築物阻礙視線,所以很容易看見。紀念舘的設計,乍看起來極像梯級的金字塔。

紀念舘南面和北面的門廊以及牆上的雕塑,則明顯是模仿雅典的帕提農神廟,給人一種古典的感覺。

在紀念舘的中心,置放了一塊紀念石,碑身没在地面下。遊客必須低頭,才見到刻在石上的字:「GREATER LOVE HATHNOMAN」,是出自《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五章13節:「Greater love hathnomanthan this,that a man lay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新州的戰爭紀念碑

維州和新州的紀念舘,同是在1934年完成,雖然新州的紀念舘沒有維州的大,但它也有其特別之處:除了紀念新州的參戰者,舘內還有小型的戰爭展覽廳、斷肢軍人辦公室。「澳紐軍團紀念碑(ANZAC Memorial)」,位於悉尼市中心海德公園的最南面;前面為倒影池,使遊人心靜如水。

紀念舘分兩層,上層是紀念堂(Hall of emory),四面壁龕刻上1914-18年間,澳洲曾參戰的地名。堂的圓頂部有12萬顆星,一顆星代表一位參戰人士,眾星象徵一種集體的力量。正如堂外20個石雕像,無論參戰的是海陸空軍、騎兵、醫生或護士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紀念舘的下層是肅靜廳,當中只有Sacrifice銅像,以人形雕像將「犧牲」的精神表露無遺。

六個州政府的紀念碑,雖設計各有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瀏覽人士定會思想,我們有今天的日子,是曾經有人為我們犧牲。

4月25日,為澳洲登陸加利波利一百週年,各紀念舘必會安排特別儀式以作隆重記念。讀者不妨趁著假期,選擇前往其中一個紀念碑,必定能加增對澳洲歷史的認識。

圖、文/鄺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