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法國出現了一顆璀璨的科學之星,她幾乎突破了科學界的一切傳統,各方面的成就都堪稱為異數。她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毅奮鬥,與丈夫一同發現了釙和鐳,對礦物放射線及鈾、X光都有精深的研究,並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她的文釆也極佳,這篇她豐富人生的縮影,就是參考她的自傳及其他著作寫成的。
名滿天下的瑪麗‧居禮夫人(Marie Curie),於1867年生於波蘭華沙。父親斯克羅德夫斯基,是數學及物理學教授;母親是女子學校的校長。成長於這樣一個博學之家,瑪麗從小就顯出各方面的才華。9歲那年,她的大姐及母親先後逝世,家中一子三女的教養重任,就由她父親一人承擔。
瑪麗15歲時,以優秀的成績從高中畢業,因健康欠佳而到農村休養;這一年她不但身體得以康復,也從大自然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由於父親年邁、經濟拮据,她沒有能力進大學,只能任職家庭教師,利用工餘時間自學。1891年她終於達成心願,進入巴黎大學物理系,勤工儉學,先後取得物理學和數學學士學位。
1895年,她與年輕的科學家皮埃爾‧居禮(Pierre Curie,1859-1906)結婚,這對志同道合的夫婦,在艱苦及沒有資助的環境下,投身科學研究,合成一股強勁的新力量。1898年,他們在貝克勒爾發現鈾射線的基礎下,共同開發「放射學」;7月時發現一個新的放射元素,比鈾的放射性強400倍,為了記念瑪麗的祖國波蘭,它被命名為「釙(Polonium)」。12月又與同事貝蒙特一同宣佈,發現了另一種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釙強百萬倍,就是後來普遍用於癌症治療的「鐳(Radium)」。
他們於1899年,從奧地利運來一噸鈾瀝青礦殘渣,在一間簡陋的木棚屋,進行鐳的提煉。這時,他們的大女兒伊倫娜才兩歲,為了維持生計,他們分別在大學及女子學院擔任教職。1902年,他們成功地提煉出一分克的氯化鐳(RaC1),並測量到鐳的原子量為225。1903年,瑪麗向巴黎大學提交了《放射性物質的研究》論文,成為第一位獲得物理學博士的女性;同年又與皮埃爾和貝克勒爾,共享諾貝爾科學獎的殊榮,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婦女。
但成名卻為他們帶來不少煩惱,媒體的採訪、學術會議及很多不速之客,佔據了他們寶貴時間,令他們無法專注於科學鑽研。1906年,一場車禍奪去了皮埃爾的生命,瑪麗化悲傷為力量,除了獨自養育兩個女兒,還受聘於巴黎大學物理學院,接替皮埃爾的工作。1907年,瑪麗在廢寢忘餐的殷勤工作下,提煉出純淨的氯化鐳,並更準確地測量出鐳的原子量為226。1911年,她因此再度獲得諾貝爾獎。
瑪麗從27歲至1934年逝世為止,從未間斷過科學研究。最寶貴的,是居禮夫婦寧願貧窮,也不把研究成果據為專利,而是公諸天下,讓所有的人受益。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安裝設計了一輪X射線醫療車,奔波於法國戰地之間,為傷兵照X光,是一名忠誠的愛國分子。她也是位成功的母親,大女兒伊倫娜於1935年,與丈夫約奧里因研究「合成人工放射元素」,而同獲諾貝爾獎;二女兒艾芙則成為作家。
居禮夫人一生獻身科學,對宗教不大了了;人們從她為丈夫撰寫的《皮埃爾‧居禮傳》中斷章取義,說居禮夫婦是「無神論者」。但細讀她自傳的第二章:
「他(皮埃爾)常常說,上帝特地為他造就我這個妻子,為的是能與他分享一切。」
從他們的傳記可以知道,居禮夫婦的祖宗虔信上帝,但在自由思想的影響下,他們不再重視傳統信仰,實在十分可惜!然而,從皮埃爾的話可見,他們心中有神,並深深明白:「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上帝)那裡降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