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時事評論: 最後戰俘

2014年7月
文/劉帝傑

以5 名被關在關達那摩灣海軍基地的塔利班主要幹將,交換被俘虜5 年 的美國軍人伯格達爾,白宮交換戰俘的做法在美國引發強烈爭議。 其中爭議最激烈的一點是,伯格達爾不是雷恩大兵(奧斯卡獲獎影片《搶 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主角),而是一個擅離崗位的兵,該 救不該救?

前戰友內森‧ 布雷德里‧ 貝西亞在《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網 站上,指責伯格達爾擅離職守。2009 年,美軍501 團尋找伯格達爾的行動 遭遇伏擊,6 名戰友犧牲。

傳媒根據伯格達爾的歷史及信件,指出他有心理問題,是不合群的孤獨 者,導致他在阿富汗離群被俘。一邊是五個恐怖分子的首腦,一邊是一個 不負責任的士兵,動用如此眾多人力物力去營救,值得嗎?眾多反對者乾 脆直接稱伯格達爾為「逃兵」。6 月初,伯格達爾的父親收到4 封死亡威 脅電子郵件;另有媒體稱:伯格達爾的家鄉海萊──這個8千人的小鎮,「近 來被憤怒的郵件及電話所淹沒」。

對於這一切,軍方官員的回應是:至目前為止,尚沒有伯格達爾叛逃的 明確結論。美國國防部長黑格爾則在國會作證說,交換戰俘讓伯格達爾自 由,是堅守美軍的信條──「帶每一個人回家」。這也是西點軍校22 條校 訓之一,每一個入伍的士兵都清楚這一點。

在冷酷無情的世界戰場,成千上萬大軍對陣,死去一個士兵,走失一個 軍人,乃兵家常事,不足牽腸掛肚,不用勞師動眾。然而美國軍方重視人 權,其「不會留下任何一名士兵 (Not a single soldier left behind)」的 信念,給每一個願意為國犧牲的士兵一種激勵,或者說是一種安慰。

筆者認識一些任職美軍的親朋,他們樂於服役,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是 孤單作戰,而是有戰友,有國家支持他、拯救他。故美國總統願意親自出 面爭取釋放戰俘,重申了為全球矚目的美國精神,也給予所有軍人一個保 證:拯救同胞,不惜一切代價!縱使只是一兵一卒。

也許你我也曾如伯格達爾,一度有孤單抑鬱、不願合群、逃避責任、離 開崗位、被敵人操控、被同袍排斥。幸好有慈愛上帝願意饒恕,並施行拯 救,甚至差派其獨生子耶穌流血犧牲,以換取你我能重得自由與生命。 伯格達爾是美國與阿富汗戰爭的最後一名美軍戰俘,然而他回美國後, 這位有心理障礙的士兵會否受另一種的摧殘壓迫,冷嘲熱諷?美軍的著名 信條能否真正救他脫離一切綑鎖呢?

深信伯格達爾一定會自問自己是否值得被美國如此看重拯救。縱使他找 不到肯定答案,但他必然肯定感受到他的生命是倍受重視的。願上帝帶領 他!信靠上帝,必然得救。

其他綜合時事評論文章

(專論) 勿將市場取代上帝
世界盃與經濟
最後戰俘
綁架三小時
家鄉消息

2014年7月內容

專題綜合時事評論天倫樂健康天地繽紛世界智慧路生命的旋律紐約角聲消息愛心匯點美東教會消息紐約之窗弗州快訊美味人生生活資訊中大西洋姿彩德州園地德州教會消息休士頓園地休士頓角聲癌症協會達福園地芝城園地紐英倫園地南美秘魯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