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角聲社區中心:居家避疫 如何反逆為勝

2020年5月15日    

林呂寧華(角聲輔導中心主任德州註冊心理輔導員及督導)

居家避疫這一個多月來,很多人的生活形態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長者們,突然落入孤單及懼怕中,獨自面對無形的危險,會有被遺忘的感覺。家有小孩的父母,頓時變成百臂金鋼的變形人,用盡體力丶腦汁及心力,去照顧不能上學又沒有任何戶外活動的孩子,同時要兼顧在家上班、家務、一日三頓的飯食,筋疲力盡。青年人被困在四牆內,精力充沛,卻沒有工作及朋友實體上的交往接觸而感到很納悶。

 認識及接納疫情帶來的焦慮

這個全球性的居家避疫過程帶給我們身心靈一定的壓力及焦慮,讓我們的心緒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霾,害怕被這些焦慮壓垮。焦慮增加,我們的身體也會產生莫名的反應,例如容易疲倦、上火、煩躁不安、精神緊張、胃口改變,甚至產生睡眠障礙等。故此,我們害怕失控,無助感油然而生。

其實,人類因面對難以了解及控制的新冠病毒而產生的焦慮是必然的,我們只要接納它的存在,學習認識焦慮的本質及其帶來的影響,不要拒絕否認其存在,學習放鬆,改變思維及禱告交託(讀者可以在網上vimeo.com/412468835看筆者「如何面對焦慮」的講座)當我們學會調節丶減低我們的焦慮,我們的身心靈便可以進入平穩的狀態,不會時刻懼怕、失措。

 人遠心不遠

居家避疫帶來的人羣隔離,甚至家人親屬也不能隨意見面、接觸、擁抱。懷疑受感染者更是徹底隔離,甚至住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也不能有任何交接。這種生活形態帶來嚴重的孤獨,故此孤單感迎面襲來,叫人無處躲藏。這種生活形態違反了我們與生俱來的群體互動需要,家人、親友的擁抱常帶來溫馨感覺,被愛被接納的感受。這些充滿愛的交接乃是在困難中給予我們堅定支持及盼望的源泉。可是新冠病毒卻暫時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剝奪了,這便增加我們在居家避疫中的無助感,故此我們更要以堅持的毅力,在這不利的大環境中,在不傳遞病毒的可能性下、去傳遞彼此的關懷,以語言、聆聽讓我們的家人、親友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及珍惜。例如把食物、口罩及小禮物送到老人家的家門口,舉辦一些小型有距離的活動,如分隔六呎遠的區內散步等。拿起電話多問候,互訴關心來驅逐心中揮之不去的孤單情緒。

以平常心接受新常態

在居家避疫時,我們都盼望能儘早恢復「正常」,回到COVID-19出現之前的平穩生活狀況。但經過一個多月的隔離生活,我們已經在不自覺中建立在了新的生活形態及起居習慣。在短期內沒有疫苗的遠景中,即使城市續步解封,我們可能都不能再回到以前的生活形態,這樣的改變也會讓我們產生失落感,不過能夠彈性契合健康保衛措施,融入新的社會秩序,也是一種成熟成長的表現。再者,面對這個全球性的病毒肆虐,希望我們學會改變起居習慣,更注重個人衛生,在進入新常態中能去蕪存菁,把好習慣成為生活恆常,更且重整我們的價值觀,把握永恆的盼望,珍惜保護大自然,更投入家庭親密感的建立。

 最後,新冠病毒的來臨直接威脅我們安全感底線,但同時讓我們在被迫停下腳步時,重整生活優先次序,與家人近距離生活,更看重彼此的關係,珍惜以前忽略的參與及聆聽。然而,那微小的病毒卻令全人類生活顛覆,世界大部分城市休止生產、停止生活常態。此時,我們再一次警覺到人類科技雖無比進步,但事實上我們仍然非常渺小,能力極其有限,《聖經》說:「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是從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上帝)而來。」讓我們回到我們的創造主前,得著從祂而來智慧之心,進入避疫之後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