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心靈曙光) 正向心理走出疫情焦慮

2020年5月8日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聆聽粵語

錄音者:葉梅芳

聆聽國語

錄音者:Jianan Yin

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疫症,威脅著我們的健康,甚至奪去生命,大家都不免容易落入恐慌、害怕或憂慮的負面情緒中,加上失業或經濟下滑的打擊,大大增加了精神壓力。

規律生活

疫症下,社會產生不少焦慮情緒。焦慮是我們面對難以應付的壓力時所產生的一種含有懼怕的情緒反應。假如長期困擾在焦慮情緒中,沒有適當的紓緩,容易導致與焦慮有關的精神疾病,常見的有恐慌症(突然感覺心跳加速、呼吸困難丶噁心或出汗,以為自己心臟病發快要死亡,但經過醫生檢查後,診斷不出身體有什麼問題)和強迫症(出現不能自制的過度重複清潔或檢查行為,其實目的是想處理或紓緩內心的恐懼,例如過度頻繁洗手、一天擦地板多次丶囤積過多食物或物件等)。

抗疫不單要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且需要維持心情平穩。壓力使我們免疫系統能力降低,所以在持續的疫情底下,重視精神健康、紓緩減壓是重要的功課。特別作為父母的,其負面情緒很容易影響孩子,更要注重管控情緒。很多家長在疫情下的工作及角色有改變,需要新的適應,所以家庭作息時間丶生活規則應儘量保持與以前一樣,因為規律和秩序使人有安全感,減低不穩定的感覺。

正向思想

在逆境中,正向思想非常重要。生理與心理互相影響,而思想、情緒和行為三者亦是息息相關。如果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改變了,感覺也會不一樣,處理該事情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所以正向思想是調整我們對負面環境的看法。帶動情緒及行為改變,是輔導學中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所謂環境未改變,但是心態可以改變。

正向思想,首先要把我們關注的事分為能力可以控制的及非我們可以控制的兩個範圍。非我們可以控制的,例如疫情發展、超市有沒有足夠的食物和廁紙、別人對我的態度和評價,天氣情況等;先把它們放在旁邊,我們可以留意,但不是定睛的焦點。對於可以控制的,例如安排每天生活程序、做運動、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與家人溝通的時間等等,才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努力的。正向思想是幫助我們專注在可以改善的地方,不受非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影響;掌握現在,活在當下,拒絕被困在過去的懊悔與將來的恐懼中。多欣賞自己仍然擁有的事,例如健康的身體、身邊有愛的家人。多展示家庭溫情的照片、寧謐詳和的大自然風景圖畫,都能紓緩我們緊張忐忑的心境。

Viktor Frankl是一位奧地利的猶太人精神科醫生,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納粹政府關進集中營直至大戰結束,當時約六百萬猶太人死在集中營,他是極少數的倖存者。他寫了一本書《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書中說:「在環境與我們的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裏,我們有能力選擇我們的反應;在我們的回應裏,存在著我們的成長和我們的自由。」雖然被困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中,他發現仍然擁有選擇如何回應環境的自由,而這個自由的空間正是生命的成長。

親愛的朋友,在疫情的環境和我們的反應之間,你找到這個空間嗎?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丶家庭丶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