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生機復甦 感悟人生

2020年4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楊佩珊、黃熾明、胡明慧、伍志婷、唐泳欣、黃玲玲、梁家如、比斯、周簡豔珍、田距、津雲、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Michelle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清明節(Qingming Festival)的日子雖每年不同,但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以農曆計算的節日不同,是據公曆計算——依地球自轉與環太陽公轉的變化而定,確定出現在冬至後105天,春分後15日。其時,生機復甦,萬物皆顯,潔齊清明,故得名「清明」。

慎終追遠

清明節的首要主題是掃墓祭祖。到祖先墓前上供祭品,焚香打掃。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描繪: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這一傳統表達的是「慎終追遠」之意。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直譯為: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

慎終追遠還有一層引申意,即為:謹慎地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這也是本期《號角》將清明節與復活節「相提並論」的目的——信從創世之主,才是真正慎終追遠的永生之途,因祂原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祂的復活,戰勝了死亡的權勢與毒鉤:「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斷鷂放災

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第二主題。《帝京歲時紀勝》也記載,掃幕的人們也「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紙鳶,就是風箏。人們在清明節放風箏,不僅因風力適宜、墓地空曠,更有祈求祖先保佑的含義:人們將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將之放飛,待其高飛空中即剪斷線絲,象徵災禍病情隨風箏消逝而去,所以稱作「斷鷂放災」。自然,這只是人們的心願。飛得再高再遠,風箏終是飄回大地。

現在,清明節將臨,本該春和景明、天清氣朗的大地,卻因源於武漢的新冠病毒令全球人心惶惶!病毒侵襲人的身體,恐懼吃掉人的理智。對死亡的恐懼來自對死後的不確定性:是灰飛煙滅?還是另有去處?有人去算命,想推測出端倪;有人用盡一己之力想擁有再多一點,好像把一切能抓住的都緊緊抓在手中,未來就多了把握。

事實上,再多的金錢地位權力,都不見得可以阻止死亡降臨;再多的大米、口罩、衛生紙,也不見得可以阻止不安對內心的蠶食。這個時刻,只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聖經》啟示,能以屬天的應許,鎮定驚惶恐懼的人心,上帝與我們同在,才是主復活賜給我們的把握!

川普總統將3月15日定為全國祈禱日,呼籲美國人民向上帝虔誠地祈禱,團結戰勝疫情,因為在美國,我們不崇信政府,我們崇信上帝!「我們的開國者在獨立宣言中,四次提到我們的創世主。我們的貨幣上印著『我們相信上帝』。我們將手放在左胸上,效忠宣誓時說『上帝之下的國度』。」

讓我們切切照著上帝的吩咐去行:「又說:『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上帝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出埃及記》十五章2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