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逃離死亡的網羅

2019年6月  

策劃與撰稿:程國儀、李薇、津雲、朔方、周天駒

聆聽粵語

錄音者:Michelle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圍繞成癮現象,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是將老鼠放入籠子,裡面有一份普通淡水,一份兌海洛因水;老鼠會一遍遍跑去喝海洛因水,連電擊也不能阻止,最終把自己餓死、累死、撐死。

生理機制

成癮的生理機制,藉大腦的獎勵系統:促使多巴胺超量釋放,讓獎勵通路持續興奮,帶來強烈的愉悅感。比如:古柯鹼可讓多巴胺不斷積累;冰毒等促進釋放多巴胺;尼古丁和鴉片類藥物則中斷多巴胺抑制機制。但是,高水平的多巴胺,除了讓人感到快樂外,還會改變神經元的基因表達,催生出更多ΔFosB因子,使人對多巴胺的反應變遲鈍,必須有更強的刺激才能滿足!
只需短短幾週,原本能達成「快樂」的東西都會變得索然無味;只有越來越多地增量升級,才能滿足神經系統的需求。這也是為何在戒毒醫院裡,經由大麻而沾染其他毒品的戒毒治療者比比皆是的原因!香港晨曦會負責人強調:吸大麻,就是通向吸毒的門戶!在晨曦會的戒毒者,80%的都吸過大麻。
當人一旦停止攝入,便陷入生不如死的痛苦,此即毒癮。一個世紀以來,根據成癮的生理機制所進行的戒毒努力,幾乎完全失敗:走進醫院戒毒,走出醫院復吸,無限循環。原因何在?

心理根源

1981年,加拿大心理學家Bruce K. Alexander,在《精神藥理學》上發表論文,報告其針對成癮現象所進行的另一著名實驗——老鼠樂園:在符合野外生活環境的實驗區,養殖16到20隻老鼠,食物充足,空間自由,可以遊戲、交配;飲用水可自由選擇普通水和加嗎啡水。結果:無論老鼠此前有否染上毒癮,只要住進樂園,都不會刻意飲用嗎啡水。結論:哺乳動物對藥物產生強烈依賴,並非簡單生理反應,而是對痛苦隔絕之環境的適應行為。
實驗提示:在毒品問題上,生存環境這個重要變量不能忽略。Bruce認為,活在愉快舒適的環境中,內心情感獲得滿足,就不會需要嗎啡等物質的刺激;人被毒品控制,實為逃避環境與生活;故毒癮之難戒,非因生理成癮,而在精神依賴。處方:社會營造讓人快樂健康地與周圍人連結的環境。

健康生態

擺脫不健康生態的唯一途徑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態,但在病態文化充斥的社會,如何形成快樂健康友愛的環境?所以當戒毒機構幫助成癮者消除戒斷反應,使之回歸社會後,絕大多數的人又重新陷入對藥物依賴的環境:在人際中感受到創傷、被孤立,或被生活打敗。復吸,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
《約翰福音》記載,人們相信「畢士大(Bethesda)」池泉水湧動時,第一個下到水裡的人就能得醫治;有個不能行走的病人,卻枯等了38年也沒得著醫治——他無法下到池裡,也沒人幫他。直到耶穌來到他身邊,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就好了,拿起褥子走了……
身體需要,受生理條件限制而有極限;心理慾望卻無止境,即使得到滿足,也無法消除空虛與孤獨;與其把希望寄託於外在環境,不如從根本上改變心靈,這才是生存的必要先決條件。只是人都軟弱,就像那在池邊枯等38年的病人,沒有行動能力,但若信靠基督,祂就可以成就比戒斷毒癮難得多的事:獲得尊貴身分、修正價值標準、確立人生目標、體驗情感滿足、享受認同與歸屬感……
香港有位陳慎芝牧師,曾吸海洛英、加入黑社會、販毒、染毒癮、入獄,後福音戒毒成功,成為基督徒。他用生命影響生命,助江湖兄弟改過自新,協助青少年戒毒,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榮譽。陳牧師回憶:「法官問我,如果給機會讓他(李兆基,另一位改過自新的典範)去你的戒毒所,可不可以保證他兩年不吸毒?我說不可以。不過法官大人,如果他可以到我那裡『信耶穌』,不要說兩年,10年、20都可以!」
敬畏上帝,就可以使人找到生命的泉源,逃離死亡的網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