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有問有答) 信耶穌能幫到我什麼?

2019年5月
謝松齡

聆聽粵語

錄音者:瑞萍

聆聽國語

錄音者:陳黎文

在古耶路撒冷東北角,有座「羊門」,猶太人去聖殿獻祭的時候,都牽著羊從這門進城。靠近羊門的地方有個池子,池子四周有柱廊,高六米,有頂蓋。《約翰福音》記載,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人們把這收容病人的池子稱為「畢士大(Bethesda)」,希伯來語的意思是「仁慈之家」。
這個仁慈之家隔成兩部分,所以又稱「雙子池」。一邊用來清潔獻祭的羊,另一邊供人洗浴。池子裡是來自地下的活水,當它周期性充溢的時候,水面就會翻滾、冒泡。人們相信,是天使搧動翅膀、攪動泉水,此時第一個下到水裡的人就能得醫治,故池邊有許多病人在等候,盼望自己是第一時刻跳進池裡的人,好得醫治。
有個不能行走的病人,已在這裡等了38年!他滿懷改變生命的希望,卻一次又一次陷入絕望,因為他動彈不得,無法自己下到池裡,也沒人能幫他完成心願。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坐在褥子上望眼欲穿。直到有一天,耶穌來到池邊,看到他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就問:「你要痊癒嗎?」
這人並沒正面回答,而只是埋怨:先生,水動的時候沒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他的潛台詞可能是:你既然關心我,不如在這裡等到池水湧動,幫我第一個下去,我就能痊癒。耶穌卻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就好了,拿起褥子走了。
不能行走的病人,坐在褥上38年,唯一的盼望就是:一旦天使攪動池水,別人幫我第一個下到水裡,病就會痊癒!但這樣的期待可望而不可及:把盼望寄託在外在環境的改變上,自己卻毫無行動能力,即使池水動了,也不能及時跳入水中,更沒人願意幫他,只能自我囚禁在褥子上。這種完全依賴外援、內在動力枯竭的狀態,如何能使他得到醫治?
耶穌完全了解他的心態,因此問他:「你要痊癒嗎?」可是他只強調自己的無能為力、抱怨別人的冷酷無情。我們能從這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我們不也常常守株待兔,抱怨環境,諉過於人,不願看到、也不願承認自身的怠惰、缺陷和問題,甚至不敢表明自己的期待和願望,以致逐漸喪失行動的勇氣和能力?
耶穌醫治了這個病人,卻不是用改變外在環境的方法——讓池水蕩漾、把病人放到水裡。耶穌要改變的,是病人的心態,叫他有能力在現實環境中行動。甚至,祂沒有叫那人丟掉「歷史的包袱」——褥子,反而說:「拿起你的褥子走吧!」耶穌並不擔心這褥子會引起那人痛苦的回憶、干擾他今後的生活,因為祂已賜給他內在生命力!
耶穌的救治及話語,改變了那人的內心,他就遵從了耶穌,於是神蹟就出現了——多年癱瘓的人,起來行走了!神蹟,是上帝大能的作為和我們信心的回應。對上帝的恩賜沒有回應,神蹟就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如《以弗所書》二章8節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
耶穌改變我們,賜給我們行動的勇氣和能力;呼召我們走上新的道路,用新的方式去生存、觀察、思考、說話和行動。當我們像那得了醫治的人一樣,真正站立起來、走向新生命,就會發現環境已經改變——內心改變,世界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