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世界: (藝廊) 山徑春行圖

2019年3月
何崇謙

《山徑春行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作品。畫面簡單、清爽,構圖只在一個角落,這是馬遠畫作的特色,他因此得了一個稱號:「馬一角」。
南宋時期,兩位畫家帶動了整個畫風,一個是馬遠,另一個是夏圭,又稱「夏半邊」,他的畫只是畫半邊:半邊是空白的,另半邊才有實物。這體現了中國畫的特點:構圖上的「布白」。白位很重要,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舞蹈、音樂,甚至建築,那個虛位正是中國人想追尋的,可以給藝術家好多遐想和思維。中國畫不只是描寫現實,而且透過現實與我們人生所追求的夢想或志願發生關係,所以那個虛位或白位很是重要。
為什麼到了南宋會有「馬一角」、「夏半邊」出現,而備受士大夫、文人和大眾的歡迎呢?中國藝術史中,宋代的山水畫通常是充滿了整幅作品的,是中鋒鼎力的,由底下、中景到遠景,都佈滿了山、樹、水。到了南宋,走向亡國,偏安於淮河以南,到了杭州一帶,被逼到一個小小的地方建都,所以看到的是江南的景色,一如政局的變化,藝術都反應出一種朦朧的感覺。
欣賞《山徑春行圖》時,會發現南宋的藝術家將心理學、人的願望和景物相連。那些柳樹是垂垂的,頭低低的、有點氣虛、失望和無奈,孤獨的柳樹成為那時的藝術家喜歡描寫的。同時,馬遠也開創了中國藝術「斧劈皴」,畫山石的技法之一。這種皴法,以側鋒乾墨逐畫斫而出,形成猶如刀斧劈石的效果,是傳統表現雄偉山勢常用的一種皴法。偏鋒的用力一撇,山石就這樣畫成,用筆簡單、線條利落。
馬遠、夏圭的作風對東南亞的畫家很有影響力,特別是日本畫,可以說日本畫的起家都是因為馬遠和夏圭。
這幅畫當中有一首詩,是南宋的寧宗所寫的:「觸袖野花多自舞」,說到文人在那兒走,風吹他的衣袖,就觸動到花,花就震動起來,好像自己在跳舞一樣;下一句「避人幽鳥不成啼」,因為花這樣舞動的時候,就擾動了樹上的鳥,飛到花叢,不停地啼叫。其實,這幅畫不只描寫了大自然景色,還可以看到詩人望著頭上的飛鳥,表明他心裡好想跳出政治困局,或人生悲哀的困局;他舉目遠遠望著那隻飛鳥,代表他的心渴望飛到最遠的地方。
傳統的中國畫,人物畫同山水協調得非常自然。這幅畫的左下角,一個書童拿著一架古琴,準備給高士在流水淙淙的地方彈琴。這個僕人低著頭,沒有他的面相,而那高士則是氣宇軒昂的,似乎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挽回這個江山。
從這畫和詩中,都透現出不確定中的焦慮與盼望。那時的馬遠不知道,今天我們卻相信:江山不是永固的,只有上帝的國,才是我們真正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