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路: (平凡人生) 像我這樣的人

2019年3月
方曉

聆聽粵語

錄音者:鄺穎怡

聆聽國語

錄音者:素芳

《像我這樣的人》,是大陸最受歡迎的民謠,甚至激起「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的心理現象,人們紛紛覺得這是一首屬於自己的歌:「字字誅心,這大半年來壓抑的眼淚都流完了;感同身受,聽到第二遍的時候,眼淚已經抑制不住地往下流;我才二十來歲,人生並沒走過太多路,但是每句話都砸在我的心頭;整首歌聽完,感覺像是一個懂你的人摸了你一下,又拍了你一下……」
人們對於自認為是給自己量身訂做的人格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而這些描述,其實模糊且普遍,以致能夠適用在很多人身上。《像我這樣的人》,就具有這樣的感召力:每個自認為是追夢者的人,都嘗到過歌中所唱出的迷茫和辛酸。
歌曲開篇,即一反自謙文化常態,直言不諱:像我這樣優秀的人、像我這樣聰明的人……這大概是我們心裡早就百轉千迴的話,只是沒誰公開在大庭廣眾中宣稱罷了。有誰不曾自命不凡——地球怎麼樣?還不是踩在我腳下?但是,一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觀察的那樣:誰的眼睛能跳開他那「小我」的圈子,而四方八面地看一看?不幸的是,每個人又都被密不通風的屏障包圍!
所以這首聽似以懺悔式自嘲展開反省的歌曲,其實卻是反詰:本該燦爛過一生的人,到頭來還在人海裡浮沉;早就告別了單純的人,還是用了一段情換來一身傷痕……無論是懷才不遇,還是遇人不淑,都是夢碎心碎的聲音。誰之過?自然不應該是「我」!只是,怎樣才算燦爛過一生?詞作者沒有定義,聽眾也沒深究,大家已被無奈的悲愴擊倒:
像我這樣迷茫的人/像我這樣尋找的人/像我這樣碌碌無為的人/你還見過多少人?
像我這樣孤獨的人/像我這樣傻的人/像我這樣不甘平凡的人/世界上有多少人?
在爭先恐後地想成為「人物」的世代,物性多了,悟性少了。個個奮勇爭先成為成功者,卻鮮少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古往今來,多少輝煌過的人,不是也被淡忘了?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中歷數過: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治愈許多病人之後病死了;占星家預告了許多人的死亡後被命運攫走了;亞歷山大、龐培、凱撒,在粉碎數十萬計的騎兵和步兵,頻繁地把城市夷為平地之後,也告別了人世……
人生,是從生到死之間的歷程,而生與死的差異只在於生命的意義!這意義,是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讓人在任何已經給定的環境下,決定自己的生活態度及其生存方式。若我們用盡一生,只為向身外追求名利財富情愛,那麼任何一樣都會在「得」到之時即刻「失」去——物質生活以及實現的佔有慾,並不會產生持久的自豪,而得隴望蜀的本性,又讓人永遠疲於奔命,卻常覺一無所有。
上船,航行,近岸,然後下來——這就是人生嗎?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在《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認為,信仰在人生的歷程中發揮的作用,是超乎想像的。人對上帝的信仰,希望祂介入生命來改變現狀的盼望,可以助我們超越自己的有限。事實上,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開著一扇祈望幸福的窗戶,這也是《像我這樣的人》,於激昂亢奮之後,出其不意地以近乎耳語的輕柔怯問:「像我這樣莫名其妙的人,會不會有人心疼」的緣故。
痛苦是智慧的第一抹曙光。這世間既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生活,因此無論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人,在沒有找到生命的真理與當行的道路之前,都不外是迷茫的人、尋找的人、孤單的人、庸俗的人、懦弱的人……唯有基督之愛,才能讓我們掙脫怨天尤人的霧霾,展現悲天憫人的胸懷,在祂裡面經驗完美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