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痛之源

2019年3月
資料提供/梁貫哲醫生;整理/蘇怡

痛症很常見,外傷或勞損都可造成痛,內科疾病也會致痛,有些痛更是長期斷斷續續發作,綿延不去,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西醫:神經傳遞痛楚訊息

西醫對痛的理解:身體組織受損衍生出各種發炎中介物,中介物刺激鄰近的神經元末稍,產生痛楚訊號。痛的訊息循神經線到達脊髓再傳送到大腦,形成痛的感受。每個人對痛都有個別的門檻,稱為「痛域」,高低各異是天生的。
就算是同一人,其大腦會因應其他種種因素(如周圍環境、壓力指標和當時的綜合情緒)而調整痛楚的耐受度。舉例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士兵不幸誤踩地雷而炸掉雙腳,立即被抽離戰區得以保存性命而欣喜,斷腳的痛楚感受減輕;相反地,一個慣常勞苦的工人因患抑鬱病,而連最輕微的皮膚損傷也令她感到痛苦萬分。

中醫: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中醫對痛的病機: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人有十四條經脈(十二正經加任督)、365個腧穴和52個經外奇穴。人體内氣血周流在這些經絡穴位,每天循環運行50次。基於任何原因而阻礙這循環,氣血便滯留不通,形成痛症。
常見的誘因包括外傷折損經絡、外邪侵襲(常見的有風、寒、濕)和內在病理產物結聚(瘀和濕),造成「不通則痛」,這屬於實證的痛。另一方面,身體因長期勞損或外邪纏擾,導致臟腑功能低,逐令氣血不足,未能充盈脈絡而形成「不榮則痛」,這是虛證的痛。有些病人虛實夾雜,痛的原因既有不通、亦有不榮。
由於電子產品流行,用手機和電腦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少人都變成「低頭一族」,弄致肩頸膊痛或手腕疼痛。輕微的痛症經過休息或簡單治療,如用熱毛巾外敷、外塗止痛膏、活絡油按摩等,也能得到舒緩;但如果上述的治療效用欠佳,或者不久痛楚又回來,甚至症狀加重,帶有上肢麻痹無力,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可能已出現關節勞損或頸椎神經線受壓等情況,最好及早找醫生作仔細檢查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