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時光沙漏

2019年1月
策劃與撰稿:朔方、津雲、周天駒、勞伯祥

人間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讓人後悔的,就是時間!而越來越精確的時間計量,卻催生出對速度的崇拜,人生被各種各樣的Deadlines(最後期限)追趕……

危機感
在台灣電視劇《1006的房客》中,女主角家樂因為奇幻的時空融合,在2017年奇遇2018的男主角震宇,並得知自己將被歹徒謀殺。有一幕戲,是她把最想做而一直沒來得及做的事情,寫在彩色紙上折成飛馬:去看全世界最美麗夜景;去看喜馬拉雅山雪景;遇上幽默、帥氣、有肩膀的男生展開初戀……
如果不是那張死亡證明書,她不會想到人生還有這麼多的遺憾:原本聽說會死,還沒有那麼迫切的危機感,直到看到它,發現死亡日期又提前了!真的嚇壞了,怕還沒完成心願,就已經不在這個世上了。
真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雖然無人不知死亡的必然性,但活著時卻好像永遠不會死一樣過著日子;而當死亡臨到時,卻又忽然感覺從來不曾真正活過一樣!正如《聖經》說的:「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九十篇10節)

時間觀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認為生命在本質上是一段時間,因此時間觀——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態度和觀念,會不被察覺地左右人對於時間的認知、體驗和行動。在「時間觀量表(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 」裡,他列出三種時態及其相互對立的時間觀。
過去負面型(Past-negative):對過去持消極、負面態度,常與抑鬱、焦慮、高攻擊性、低情緒穩定性和低自尊等密切相關。
過去積極型(Past-Positive):對過去持溫暖、懷戀的態度,與友善、低焦慮和高自尊等密切相關。
現在享樂型(Present-Hedonistic):以快樂為導向,享受當下,逃避痛苦。伴隨高衝動性、追求新奇、痴迷感官享受,對行為後果不在意。
現在宿命型(Present-Fatalistic):認為人有宿命,個人的努力與抉擇毫無意義,不關注對環境的掌控,失敗會心甘情願,成功會否認是努力得來的。
未來型(Future-Oriented):將追求的目標和未來的回報作為當前行為的導向,定位於以最少時間做成最多的事,習慣做計劃並相信計劃終將實現。
超驗未來型(Transcendental-Future-oriented):相信身體的死亡之後存在永生,或有更好的來世,認為人死後的精神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利弊不難分辨,但我們真能選對嗎?不要忘記: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參《傳道書》九章11節)

實例證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展示了現在享樂型的代價。受試兒童獨自待在房內,面前擺著棉花糖;他們可以當時吃掉棉花糖,但如果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再吃,便可得到額外獎勵。結果,三分之二的孩子不到三分鐘就吃掉了。後來的回訪發現,沒忍住的孩子的SAT成績,平均低於忍住的孩子250分,而且更易出現吸毒、酗酒等問題。
夏娃,豈不也是沒忍住咬一口分別善惡樹果子的慾望,而永遠失去了樂園?
Zimbardo自認是未來型,但他卻發現自己成了時間觀的奴隸:「工作,主導了我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我把天堂般的斯坦福大學,變成了荒涼的地下室般的實驗室,在那裡,我既是教授,同時也是被時間束縛的怪獸。」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曾有這樣的詩句:握無限於手掌,駐永恆於片刻。能夠讓人在短暫中看見永恆,在永恆中體認當下的時間觀,無疑是最合理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豈不皆由「心靈」獲得意義?
時間有很多開始,也有很多結尾。奧古斯丁所言非虛:思考著過去的現在是記憶;思考著現在的現在是對當下的省察;思考著將來的現在是期望。如此,現在的我們,抱持什麼導向的時間觀面對人生,就太至關重要了!但願我們能夠免於這樣的悲劇:衰老得太早,聰明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