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與「時」結義

2019年1月
策劃與撰稿:朔方、津雲、周天駒、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Levitt

聆聽國語

錄音者:WenShan

時間,是一種很奇異又無法說清楚的「存在」。我們沒有稱之為「存在物」,是因為它既無法觸摸,卻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甚至是人生的成與敗。我們的時間有時走得太快,讓人緊張;有時又好像凝固著,尤其是當我們身處苦難的時候。
中國文化對時間的理解較為豐富,甚至可以把它擬人化。「時」,若我們視之為友,它可以是隨和的,並帶來美好結果。例如按時候結出的「時果」,特別美味多汁。按著「時機」,或順著「時勢」做的事,成功機會就較大。「時令」一詞,意思是時間有其規律性,按著「時令」行事,輕者可免於病,重者可免於敗。
「時」,也可以成為我們的人生導師,可能把我們帶到困難處,所謂「時窮節乃現」,可以讓人看到自己行為的真相,在困境中表現出高尚氣節,或是走入不能保節的困境中。總之,若能與「時」相攜並進,人生也會愜意。
其實,若我們能「與時結義」,會更有助於提升我們的人生。這個觀念起於《聖經》的《詩篇》:「我的生命為愁苦所消耗,我的年歲為歎息所曠廢。」(三十一篇10節)這裡所講的生命或年歲,就是人活著的那段「時間」,或是這段時間所包含的種種「時機」。詩人提醒我們,生命的時間可能會被愁苦與歎息所消耗及曠廢;相反地,也可以讓自己的年歲帶上恩典的冠冕。究竟是讓年歲磨損,或是戴上冠冕,則很在乎我們是否願意與時結義。
與時結義的意思是,「我」與「時」可以在一個盟約中善待彼此:不讓自己的生命年日,在愁苦與歎息中消耗曠廢,而是保護與愛惜時間。這種態度,就是我們對時間應有的「義」。而這只是第一步,更進一步的是讓「我」與「時」攜手走到創造主面前,虛心尋求賦於「我」的 人生目標與方向,並求給「我」智慧,可以辨別什麼是人生中最好「時令」,又有能力把握「時機」,即使在「時窮」之際,仍可衝破「時艱」,表現出生命的崇高氣節。
事實上,在《聖經》中還有一個「贖回時間」的觀念,意思是,我們的「時間」已被擄去,如果我們真的與時結義,就要付出代價把「它」贖回來。然而,我們建議大家不是自己努力去把時間贖出,而是緊握上帝的應許,讓祂來幫助我們,因為有些代價,我們無法付出。比如,不少人的「時間」是被困在賭桌上,或者是被困於感情傷痛之中,難以脫身。這時候,我們需要緊握上帝的應許,把自己與「時間」帶到祂的面前,讓祂為我們戴上恩典的冠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信念。
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來與「時間」同行時,我們自己是最大的獲益者,因為「時間」本來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年歲。時間自由了,我們也自由了。我們自由地與時並進,與上帝同行,恩典與光榮也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