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視窗: (美國動態) 期中選舉

2018年11月
葉漢中

11月6日,是今年的選舉日。此次選舉,夾在2016與2020兩次總統大選之間,剛好是總統四年任期的一半;被認為是民眾給在位總統及執政黨之表現打分的投票,稱為期中選舉。
為什麼期中選舉會變成對現任總統及執政黨的信任投票?因總統任期四年,當兩年將滿之際,競選時開出的政治支票到底兌現了多少,選民自有判斷。就算不滿意,還有兩年,除非有重大過失導致彈劾,否則對他也是無可奈何,只好把氣出在國會多數黨頭上。當然,如果對現任總統滿意,自然愛屋及烏,投他所屬政黨,希望繼續現有執政路線。
過去22次期中選舉,對總統所屬執政黨通常不利,平均在參院失去四席、眾院失29席。目前,參院100席中,共和黨佔51席,民主黨佔47席,獨立人士兩席;兩大黨差距只有四席。眾院435席中,共和黨佔241席,民主黨佔194席,差距為47席。
川普以「使美國重新偉大」贏得2016大選。現在的美國,是重新偉大了還是仍不偉大?答案見仁見智,因人而異。這正是民主制度的特色,沒有一言堂,最後還是以選票見真章!在此次選舉中,參院要改選35席(紐約一席);眾院全數改選(紐約27席)。一般認為,民主黨如能承繼過往期中選舉的趨勢,必能翻盤重掌國會兩院,使川普總統剩下的任期變成「跛鴨」。選前兩週,許多民調預測:共和黨在參院八席、眾院42席的爭奪戰會很艱苦;兩黨對此一役,都志在必得,全力以赴。
隱身兩黨幕後的金主,亦紛紛投下重資,透過政治行動委員會(PAC)推出高達五倍的相對配合捐款,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9月至10月間,鬧得全球矚目、沸沸揚揚的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過程,可算是此次重要選舉的前哨戰。
今年期中選舉,不只是國會控制權之爭,還要改選36州(包括紐約)的州長、州檢察長、州主計長。現有50位州長中,共和黨33位,民主黨16位,獨立人士一位;其中,26位共和黨州長面臨改選。同時,另有44州將改選州參議會及眾議會,如紐約州的所有63名參議員及150名眾議員。
在某些選票上,還有法律案供選民決定,如紐約市今年有三個。通常共和黨候選人立場趨向傳統,自食其力、保守、右派;民主黨立場趨社會福利,自由、左派。選前,選民都會收到詳細的手冊,列有各個待選職位、候選人簡單政見及法案內容,應先看清、了解後,再去投票。
十月裡,一連串頭條新聞,在在牽動兩黨支持者的投票動向,端看川普政府如何應對。最後鹿死誰手,尚在未定之天。選民,尤其是基督徒,需要仔細省察候選人政見及法案內容,按神的心意投票,為主發聲。